金锡孤携问去程,萋萋原草暮烟平。
六朝旧迹秦淮畔,应感兴亡听水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庄的作品,题为“送僧之金陵”。
金锡孤携问去程 - 金锡:指僧人手中的金色锡杖,象征着他的身份。孤携:独自携带。问去程:询问旅程。
萋萋原草暮烟平 - 萋萋:茂盛的样子。原草:草地。暮烟平:夕阳下的烟雾弥漫。
六朝旧迹秦淮畔 - 六朝:指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秦淮:古代南京的一条河流,今名秦淮河。旧迹:过去的遗迹。
应感兴亡听水声 - 应感:感应;感受。兴亡:兴盛或衰败。听水声:倾听流水的声音,比喻聆听历史的变迁。
译文:
金色的锡杖孤零零地被僧人携带着,他正在询问前往金陵的路途。茂密的原野上,夕阳的余晖将烟雾染得平铺开来。在六朝古都的秦淮河畔,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兴衰更替。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古老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金锡孤携问去程”,以金锡杖为引子,揭示了僧人即将踏上旅途的背景。次句“萋萋原草暮烟平”,则通过原草与暮烟的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历史氛围。三、四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氛围,通过对“六朝旧迹”和“秦淮畔”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和兴衰更替的深刻感悟。整首诗既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崇,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使得诗歌既有艺术美感,又有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