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同风德不孤,心秋觉月照空壶。
两头坐断何生死,一点圆明异有无。
木马寒嘶青草坞,泥牛春种白云区。
见闻佛事谁迎背,用处全机道转枢。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把握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最后对全诗进行赏析。此诗是陆游在《入蜀记》中的名篇,诗人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山水、人情、佛事等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热爱自然、向往自由、追求真理的思想感情。
“千里同风德不孤,心秋觉月照空壶。”诗人以“千里”比喻自己的远大抱负,表明自己与天地万物同心,志向高远。“心秋”暗示着作者内心的孤独。诗人把“心秋”比作“月”,而“觉月”又暗喻“照空壶”,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孤独的心境,也表现出诗人乐观自信的性格特点。
“两头坐断何生死,一点圆明异有无。”这是说诗人面对困境毫不畏惧,即使“两头坐断”也无所谓生死,因为心中只有那一点“圆明”的光明。诗人用“两头坐断”、“一点圆明”两个比喻,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生活信念。
“木马寒嘶青草坞,泥牛春种白云区。”这两句写山寺的景致。“木马寒嘶”“泥牛春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寺庙的清静。“青草坞”“白云区”则写出了寺庙周围的幽静。这两句中,诗人通过描绘寺庙的景象来反衬自己的心境。
“见闻佛事谁迎背,用处全机道转枢。”这两句诗是诗人对佛教思想的深刻领悟:既然一切皆空,那么世间的一切就都是可以随意安排和利用的。这两句诗不仅表现出诗人豁达开朗的胸襟,而且表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答案】
①诗人借马、牛之形,抒己之怀;②诗人借马、牛之声,抒己之心;③诗人用“圆明”喻指佛理,说明一切皆空的道理;④诗人用“圆明”“有/无”对比,表明自己对佛法的理解。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象征,并运用了多种意象,如山寺、佛事、马、牛、壶、月等,使诗歌意象丰富且具有画面感。同时,诗中还蕴含着诗人对世事的洞悉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