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只一真心,三缘坐断谁升沉。
遂成十法界,六道轮回自障碍。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灵从何来,圣亦何在。
拄杖敲时灶堕摧,一片虚明绝中外。
【注释】
偈颂二百零五首 其五十:偈颂,即佛教中的颂诗,是佛经中的一种文体。偈颂通常用韵文写成,形式比较固定。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翱。唯只一真心,三缘坐断谁升沉:只有一颗真心,三因缘就能决定一切。
遂成十法界,六道轮回自障碍:这就成了十种不同的法界,六道轮回也因此受到阻碍。不见一法即如来:如果找不到一个方法就等同于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这样才能称为观世音菩萨。见怪不怪,其怪自坏:遇到怪事不奇怪,这些怪事自然就会消失。灵从何来,圣亦何在:神鬼是从哪儿来的呢?圣人又在哪里呢?拄杖敲时灶堕摧,一片虚明绝中外:当拄杖敲的时候,灶台就会倒塌;一片虚无光明会彻底打破内外。
【赏析】
此诗以“唯只一真心”为起首,点明全诗的主题思想。“三缘坐断谁升沉”、“遂成十法界、‘六道轮回自障碍”两句,分别从因果报应与业力的角度,说明心性清净与否与生死轮回的关系;后两联,则进一步阐明了“一真心”即是观世音菩萨本愿的思想。
诗前两句提出“唯只一真心”,接着写因缘因果和轮回问题。这是对“唯心”论的阐发,指出心外没有因果、轮回等外在因素存在。第三、四句,写因缘果报,因果循环,生生不息,从而说明一切现象都是由于心的作用造成的。
第五、六句,从因果报应转到六道轮回的问题上来。“十法界”、“六道”指的就是六道轮回。“不见一法即如来”表明,要脱离轮回就要认识到六道轮回的虚幻性,不要执著于其中的一切。“方得名为观自在”表明,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修行,修得一心不乱才能证悟到自己就是观世音菩萨。
最后两句,写“见怪不怪,其怪自坏”这一禅宗公案,意谓只要心地清净就没有鬼神出现,而一旦有鬼神出现就会自行消灭。“灵从何来,圣亦何在”一句,则是说既然一切都不存在,那么就谈不上有什么神灵和圣贤了。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心性观点和修行理念,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于心的作用造成的,要解脱生死轮回就要修得一心不乱,最终达到无我无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