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对无待,有兼有带。
历历物机,空空眼界。
绵绵相柱兮箭锋,恰恰相应兮函盖。
巨海饮毛,妙峰纳芥。
彼不见其有馀,我方知其无外。
普明照世约同参,补怛落伽观自在。

【译文】

没有对也没有错,有兼有时也有带。

一切都清晰可见,一切都空空如也。

绵绵相支柱,箭锋恰恰相应。

巨海能饮毛,妙峰能纳芥。

他们看不见其多余之处,我方知无外之处。

普明照世约同参,补怛落伽观自在。

【注释】

  • 无对无待:指超然脱俗,不与万物对立。
  • 历历物机:指一切事物都有内在的规律。
  • 空空眼界:指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没有实体。
  • 绵绵相柱:形容连绵不断。
  • 箭锋恰恰相应:形容事物之间相互配合得恰到好处。
  • 巨海饮毛:形容包容万物。
  • 妙峰纳芥:形容山峰之高,可以容纳芥子。
  • 彼不见其有馀:指他们看不到事物的多余之处。
  • 我方知其无外:我才知道事物没有外部边界。
  • 普明照世约同参:普明是佛祖的名字,约同参与修行。
  • 补怛落伽:即补怛摩揭罗,梵文名,意为大自在者,观自在。

【赏析】
此诗以禅宗公案形式表达了诗人的禅意。首句“无对无待”,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万物的超然态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不必执着于对错。接着,诗人通过描绘万物的规律和本性,表达了对万物的理解,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无需人为地赋予它们意义。然后,诗人通过描述箭锋与箭锋之间的配合,比喻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和谐共存在。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大海和山峰的景象,用大海可以饮毛、山峰可以纳芥来比喻事物的包容性和伟大。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认为万物都是空的,没有实体,只有外在的形式,而真正的内心则是无限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修行的理解,认为修行的人应该是普明和大自在者,可以超越世间的束缚,达到内心的自由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