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圆单复绝中边,五五机轮互换难。
弦管调来声律合,梭丝织出锦文观。
身心一一能分应,手眼千千不可谩。
似付盐梅岩叟用,和羹无复见咸酸。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 其九 辩音菩萨章
妙圆单复绝中边,五五机轮互换难。
弦管调来声律合,梭丝织出锦文观。
身心一一能分应,手眼千千不可谩。
似付盐梅岩叟用,和羹无复见咸酸。
注释:
- 妙圆单复绝中边:描述辩音菩萨的境界,既纯净又复杂。“单复”意味着单一与多样,“绝中边”则是指超脱了一切边际。
- 五五机轮互换难:比喻辩音菩萨的智慧和能力,如同五五相乘的机轮,相互转换、难以捉摸。
- 弦管调来声律合:形容音乐演奏时,弦乐器和管乐器的声音和谐一致。
- 梭丝织出锦文观:比喻辩音菩萨通过修行织出了美丽的锦绣,象征着高尚的精神境界。
- 身心一一能分应:表示辩音菩萨对于自己身心的洞察和了解,能够一一对应地应对。
- 手眼千千不可谩:强调辩音菩萨的手眼(技艺)非常熟练,不是随便可以做到的。
- 似付盐梅岩叟用,和羹无复见咸酸:暗示辩音菩萨的智慧和能力如同盐梅一样,调和了各种味道,使得一切都变得恰到好处,而不再出现偏咸或偏淡的情况。这里的“和羹”比喻为治理国家或处理事务。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辩音菩萨功德的颂文。诗中通过描绘辩音菩萨的智慧和能力,以及其对音乐和纺织的造诣,表达了作者对辩音菩萨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辩音菩萨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