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之姿,水月之像。
雷潜九地之中,春在百华之上。
随缘半合半开,分付全收全放。
渊默家风,纵横伎俩。
道超情也万法齐平,心出碍也十方通畅。
【解析】
“凭宣教 写真请赞”:凭借宣化教,请人写真(即画肖像)来作赞美。
“山林之姿,水月之像”:山林的神态,水月的形象。
“雷潜九地之中,春在百华之上”:雷藏于九地之内,春光却在百花丛中。
“随缘半合半开”,分付全收全放。
“渊默家风,纵横伎俩”:深藏不露的家风,纵横驰骋的手段。
“道超情也万法齐平,心出碍也十方通畅”:道超越情感,一切法平等;心超越障碍,遍达十方。
本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绘画作品表现了佛家禅理。前四句描绘山水画面,后四句则抒发对禅理的领悟。
“山林之姿,水月之像”,以自然山水之景喻佛家禅理。“山”,为大地之形体,代表尘世万物。“水月”,乃水中之倒影,象征空灵无物。这两句诗,将“山林”和“水月”两幅画面并列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意境宽广、内涵深刻的艺术画面。
“雷潜九地之中,春在百华之上”,诗人以雷霆之威势隐喻佛祖的威力,以春意之盎然比喻佛家教化的生机。雷霆之力,足以震撼九地,而佛祖教化之力,却能普照百华。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佛祖的威严与慈悲,而且体现了佛祖教化的广泛影响与深刻内涵。
“随缘半合半开”,意为顺应因缘,或开或合。这里的“合”,并非简单的聚合,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与领悟。这种境界,既体现了禅宗追求的直指人心,又体现了禅宗对因缘的深刻理解。
“分付全收全放”,意为将一切放下,却又能完全接纳。这里的“放”,并非简单的放任自流,而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与拓展。这种境界,既体现了禅宗对内心的深度探索,又体现了禅宗对因缘的深刻理解。
“渊默家风,纵横伎俩”,这两句诗,既表现了佛家的禅风,又展现了禅宗的智慧。佛家禅风,强调内心的寂静与安宁;禅宗智慧,则体现在对因缘的深刻理解与运用上。
“道超情也万法齐平,心出碍也十方通畅”,这两句诗,既是对禅宗教义的高度概括,又是对人生境界的深刻揭示。禅宗认为,只有超越情感,才能真正实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只有超越障碍,才能遍达十方世界。这种境界,既体现了禅宗对宇宙的深邃理解,又体现了禅宗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赏析】
《题李伯时山庄图》(宋·苏轼)
林峦如聚,波涛如怒,江山如簇。
天下壮观几多般,难得圣朝全盛,四海升平。
看不尽亭台歌舞,无寻处野草闲花。
何须远别高堂去,自有青山绿水,下学作师。
【注释】
①李伯时:北宋画家李公麟号。(235—300),字伯时,河南郑州荥阳人。擅画人物、马、佛画、鸟兽等。其画笔力雄健,气韵生动,尤善佛像人物画。工诗,曾官至太常博士、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传世作品有《五马图》,《明皇幸蜀图》等。
②圣朝:宋朝。
③亭台:楼观亭榭。《诗经·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出入风议,或室家遑遽。”孔颖达疏:“谓燕燕之往来也。”此指贵族游乐场所。
④野草闲花:指荒凉冷落的景象。
⑤高堂:指富贵人家的房屋。这里借指朝廷或官府。
⑥青山绿水:指优美的自然环境。
⑦下学作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仅得其末。语出《论语·子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