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灵而真,默默而神。
眉毛低盖眼,鼻孔直欺唇。
千华上何须问佛,百草头自然有春。
一微尘里也来说法,三千界内不碍分身。
【注释】
薄:轻,淡。固保义,即张薄固。《宋书·王僧达传》:“僧达有才学,而颇涉玄言,为当时所讥。”张薄固是王僧达的字。真赞,即《真赞》诗。“灵灵”句:指佛像的眉目清朗,神情自然。
“眉毛低”句:《法华经》中,佛说阿难比丘,见佛时眉间白毫皆生,因知佛来。“鼻孔直”句:谓佛之鼻直如柱,不偏不倚,正似人中。
“千华上”三句:谓佛之顶上有一华光,此为诸佛庄严之相。何须,不必;问:求。
“一微尘”二句:谓佛在极小之尘中亦能说法,故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其身无碍。分身:化身。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友人张薄固所作的一篇偈语。它以佛教禅宗的思想为基调,对佛、法、僧三者作了较为深刻的阐述。全诗分为四层:第一层写佛之眉目神情,第二层写佛之鼻孔形象,第三层写佛之庄严之相,第四层写佛身之自在与无碍。
首二句“灵灵而真,默默而神”,用两个比喻,把佛像形容得十分生动。“灵灵”者,眉目清朗之意;“默默”者,神情宁静之意。两句中,一个“真”字,一个“神”字,将佛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接着二句“眉毛低盖眼,鼻孔直欺唇”,则进一步从形貌上刻画了佛的形象。这里,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使佛像显得更为神圣和庄严。
接下来的两句“千华上何须问佛,百草头自然有春”,则从修行的角度,阐释了佛法的真谛。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禅悟境界:佛性本自清净,无须刻意求索;修行者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便能体会到佛性的存在。这种境界既高深又易行,因此无需去追问佛在哪里、如何修行等问题。
最后二句“一微尘里也来说法,三千界内不碍分身”,则是从佛法的普遍性和包容性方面,对前四句进行了概括和升华。这两句诗强调了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事实,同时也表明了佛法的普适性和包容性。无论是在微小的尘埃之中,还是在广阔的三千大千世界中,佛都能够显现其真身,为众生说法。这种境界体现了佛法的深远和博大,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