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颅高,眼孔深。
画工不识,谁是知音。
江湖烂烂兮月还有魄,丘壑闲闲兮云自无心。
几处相逢不会唤,蓑衣箬笠卖黄金。
额颅高,眼孔深。
画工不识,谁是知音。
江湖烂烂兮月还有魄,丘壑闲闲兮云自无心。
几处相逢不会唤,蓑衣箬笠卖黄金。
赏析
在宋代释正觉的作品中,《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以其独特的禅意和生动的自然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深刻的领悟。诗句“额颅高,眼孔深”通过直观的描写,传达了人物的高峻形象和深邃的眼神,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充满力量与智慧的人物图景。而“画工不识,谁是知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人的追求,强调了作品背后需要有深刻理解与共鸣的重要性。
诗中的“江湖烂烂兮月还有魄,丘壑闲闲兮云自无心”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将江湖的浩瀚、明月的明亮、云彩的飘渺等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入诗歌之中,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现。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最后两句“几处相逢不会唤,蓑衣箬笠卖黄金”则揭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冲突的深刻反思。在这里,蓑衣箬笠象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而卖黄金则代表了对金钱的渴望。通过对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物质诱惑的警惕和批判。这种思想反映了佛教禅宗的核心理念,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更是蕴含着深邃哲学思想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思考,是研究宋代文学和禅宗思想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