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净无馀,体明而虚。
秋高夜永,河阔星疏。
宛转兼而到,偏圆卷复舒。
媚川果若珠含蚌,应物何妨井觑驴。
【解析】
“禅人”即僧,是出家之人。“化主”指僧众。“主”在这里是动词,作名词使用,指僧众。“写真求赞”,意为僧人以画像的形式向人们求得赞美。“并”通“遍”,全部、都的意思。“其三百五十七”中的“三百一十七”,应为“三百一十七”。
“尘净无馀”,尘,尘埃。余,余留。“体明而虚”中的“体”,指人的形体。“明而虚”指人的形体虽清白洁净,却空虚无物。“秋高夜永”,“秋高”和“夜永”都是形容秋天的夜晚长。“河阔星疏”中的“河”,指天河,银河。“星疏”,指银河中星星稀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秋天夜空高远,夜色漫长,银河宽广,星光稀疏。“宛转兼而到”,“宛转”本指曲折回旋,也指曲调。“到”,这里指显现。“偏圆卷复舒”中的“偏圆”,指月亮形状偏于一边。“卷复舒”指月亮时而圆,时而缺。
“媚川果若珠含蚌”,“媚川”,指黄河。“含蚌”,指河蚌内藏明珠。“珠”指河蚌内的明珠。“媚川果若珠”意为黄河里藏着明珠似的珍珠。“应物”指万物。“何妨井觑驴”中的“井觑”,即从井中窥视之意。“驴”,指黄牛。“何妨井觑驴”意为黄牛在井中窥视,有什么妨碍呢?
【答案】
尘清净而虚,秋高夜永,河阔星疏,宛转兼而到,偏圆卷复舒,媚川果若珠含蚌,应物何妨井觑驴。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了一幅描绘和尚的画,画面上,这位禅人(和尚)的形象非常生动传神。
第一句“尘净无馀”,是说这幅画中的和尚形象十分清晰。“尘净无馀”是说这幅画中的和尚形象非常清晰。“尘净无馀”意谓这幅画中的和尚形象十分清晰,没有一丝杂质。
第二句“体明而虚”,是说这幅画中的和尚形象十分清白。“体明而虚”意谓这幅画中的和尚形象十分清白,但内心空虚。
第三句“秋高夜永,河阔星疏”,是说这幅画中的和尚形象十分清白,但内心空虚。“秋高夜永”意谓秋天的天空很高远,夜晚很长,银河很宽阔,星星很稀疏。
第四句“宛转兼而到,偏圆卷复舒”,是说这幅画中的和尚形象十分清白。“宛转兼而到,偏圆卷复舒”意为这幅画中的和尚形象十分清白,但内心空虚,他时而显得圆满,时而又显得偏圆,时而舒展,时而又收缩。
第五句“媚川果若珠含蚌,应物何妨井觑驴”,是说这幅画中的和尚形象十分清白。“媚川果若珠含蚌”中的“含”,指包含。“媚川”,指黄河。“果若珠含蚌”意为这幅画中的和尚形象十分清白,就像一颗明珠藏在黄蚌之中一样。“应物何妨井觑驴”中的“应物”,指与万物相和谐。“何妨”意为没有什么妨碍。“井觑”,从井中窥视之意。“应物何妨井觑驴”意为这幅画中的人物与周围的万物和谐相处,没有什么妨碍。
整首诗通过描绘这幅和尚画,表现了诗人对这位和尚的清白之身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的赞赏之情,同时表达了诗人自己淡泊名利、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