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达境惟心,起种种分别。
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
分别既不生,便舍外尘相。
偈颂一一二首 其一百六
未达境惟心,起种种分别。
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
分别既不生,便舍外尘相。
注释:
- 未达境惟心:未达到某种境界时,我们的内心(意识)总是处于一种忙碌的状态,不断地产生各种想法、判断和感受。这些分别心(分别的念头)就是我们的烦恼之源,阻碍我们深入体验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 起种种分别:当我们的心念不断产生分别心(分别的念头)时,我们就会陷入这种分别心的循环中,无法自拔。这些分别心(分别的念头)会让我们感到迷惑、困扰,甚至失去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 达境唯心已:当我们的心念逐渐稳定下来,不再被分别心所困扰时,我们就会体验到一种更深、更真实的境界。这时,我们的内心已经不再受到外在事物的干扰,而是能够专注于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 分别即不生: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分别心已经不再产生。这是因为我们已经超越了分别心的束缚,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时,我们不再被外界的事物所牵引,而是能够自由地体验和感受内心的真实感受。
- 便舍外尘相:当我们的心念不再受到分别心的干扰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舍弃那些外在的尘世之相。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再过于关注物质世界的需求和欲望,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样的生活状态将使我们更加接近真理和本源。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从分别心(分别的念头)的循环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境界的过程,表达了佛教中关于内心觉醒与解脱的思想。诗中的“未达境惟心,起种种分别”部分,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陷入的分别心的状态,即无法超越自己的内心而陷入外部世界的纷扰之中。而“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则揭示了通过修行和修炼,人们可以逐渐摆脱这些分别心的影响,实现心灵的解脱。诗中的“分别既不生,便舍外尘相”部分,更是强调了当人们的分别心不再产生时,他们将自然而然地舍弃那些外在的尘世之相,回归到更为纯净和宁静的心灵状态。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从分别心到解脱的心路历程,传达了佛教中关于内心觉醒与解脱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