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不独拍,两手鸣掴掴。
举意超情念,相看同路陌。
摩云钟阜高,遍界乌轮赫。
妙机速雷电,神珠不在额。
珍重人天大导师,衲僧一见丧魂魄,何也谁敢正眼觑着。

【注释】

  1. 偈颂:佛教用语,指佛家经文的韵文。这里指禅宗的公案。
  2. 偈颂一一二首:即《颂古百则》中的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则。
  3. 其一:第一则。
  4. 其二:第二则。
  5. 其一百十:即“其一二”。
  6. 手不独拍(jiā bà):比喻修行者不单凭自己的力量,还要靠别人的帮助。
  7. 鸣掴掴:大声斥责。
  8. 相看同路陌:彼此目光相遇,如同路人一样。
  9. 摩云: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10. 乌轮赫(huī léi):黑云密布的天空。
  11. 妙机速雷电:佛法的深奥微妙之处,如闪电雷鸣一般迅猛。
  12. 神珠不在额:佛教中认为,人头上有一颗宝珠,名为“摩尼珠”,是智慧的象征,现在它已不在头顶。
  13. 珍重:郑重其事地对待某事。
  14. 大导师:佛教中的导师或大师,这里指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
  15. 珍重人天大导师:非常敬重这位人间和天上的大导师。
  16. 衲僧:和尚的自称。
  17. 丧魂魄:失去了灵魂,形容极度恐惧或惊讶。
  18. 何也:为什么。
  19. 谁敢正眼觑着:谁敢正视他。

【译文】
你的一只手不单自己拍,而是用双手拍打;你的心意超越了世俗之情念,我们彼此之间就像陌生之路上的行人。你摩天的钟山之巅巍然高耸,遍布天际的黑云犹如雷霆万钧;你的法门精妙迅捷,如雷电般迅疾,而你的心珠早已不在额头闪烁。
尊敬的禅师啊,您是人世间和天上的大老师,和尚们见了都要丧失魂魄,为什么还有谁敢以正眼来看待您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语诗,通过描述禅宗六祖惠能的形象,表现了禅宗的顿悟精神。
诗人通过“手不独拍,两手鸣掴掴”描绘出禅师慧能的形象,他不依赖自己的力量,而是借助别人的帮助,这表现了他的谦逊和虚怀若谷的态度。其次,“举意超情念,相看同路陌”则揭示了禅宗顿悟的特点,禅师通过直接观察事物的本源,超越了情感和认知的束缚,与众生平等,没有区别。再次,“摩云钟阜高,遍界乌轮赫”进一步描绘了他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他的教导像天空中的乌云一样覆盖着整个世界。最后,“珍重人天大导师”是对禅师的极高评价,他不仅仅是一位导师,更是人世间和天上的导师,对所有人都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语言简洁,但意境深远,通过对禅师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禅宗的精神内涵。同时,它也体现了禅宗对于顿悟的重视,强调通过直观体验去领悟真理,而不是通过传统的学习和积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