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流,非止水。
一点忽来,千波自起。
直须钓鳌钓鲸,莫问得皮得髓。
君不见石头有言兮,圣不慕他,灵不在己。
成禅成禅,谁家之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送道成禅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注释:

  1. 曹溪流,非止水。
    注释:曹溪(Cao Xí)是禅宗六祖惠能的道场,位于中国广东省。这里用“非止水”来形容曹溪之水的流动与禅理相通,即禅意深不可测,非简单的水流所能完全表达。

  2. 一点忽来,千波自起。
    注释:禅宗讲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里的“一点”比喻为禅悟的瞬间或启示,而“千波自起”则描绘了这种启示如何引发无数波澜,象征着禅宗中顿悟的无限可能性。

  3. 直须钓鳌钓鲸,莫问得皮得髓。
    注释:“钓鳌钓鲸”是形容禅宗修行者的修行方法高深莫测,如同能够钓到巨鱼鳌鲸,这需要深厚的修为和智慧。而“莫问得皮得髓”指的是在追求禅宗真谛的过程中,不应过分纠结于形式与实质,应更注重内心的修炼和觉悟。

  4. 君不见石头有言兮,圣不慕他,灵不在己。
    注释:这句诗通过“君不见”引出了下文,表达了作者对于某种观点或者道理的认同。石头(指石鼓文)在这里被用作隐喻,强调了一种超越世俗、超然物外的境界。“圣不慕他,灵不在己”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境界的内在性和独立性,即圣人不为其他事物所动,其灵魂不依赖于外界。

  5. 成禅成禅,谁家之子。
    注释:这里的“成禅”指的是达到禅的境界或成就。“谁家之子”则是反问句式,询问这样的成就是从何处而来,可能暗示着修行之路的艰难与不易。整体上,这句话表达了对那些真正达到禅宗境界之人的敬仰和向往。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禅宗修行的场景和哲理,展现了禅宗文化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对曹溪流水、禅悟瞬间、修行方法以及内心修炼等方面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理念。同时,通过对石头的引用和对“圣不慕他,灵不在己”的阐释,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独立的高尚情操。最后,反问句式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思辨性,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诗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