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非宝,日杲杲。
上上机,无处讨。
赤水求来何太狂,荆山觅得苦相恼。
不恼不狂排夜光,险恶道中为津梁。

【注释解释】

  1. 送继宝禅者: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与友人告别时的赠言。宝非宝:意指“佛”非“宝”,因为佛教的教旨是“空”。日杲杲:太阳明亮的样子。上上机:即上乘机缘。机指时机、机会,上上机即最佳时机。讨:追求。赤水求来何太狂:意即赤水寻访而来(求得)的僧人为什么如此狂妄?荆山觅得苦相恼:意即在荆山寻觅得到他而感到苦恼。荆山: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境内。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采玉,发现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因被诬为欺君,遭到刖足之刑。后卞和又献二玉,被楚文王赏识,重见天日。但这时他的左足已残,所以用左手抱玉。后楚文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并说:“此石非石也,其真玉耶!”于是剖而得玉,果如卞和所说。事见《韩非子·和氏》、《庄子·外物》等书。苦相恼:意即苦苦地为他担心受罪。
  2. 不恼不狂排夜光:意即不因狂妄自大而恼乱心性,也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排除一切干扰,保持清醒的头脑。排:排除,不受阻碍。夜光:指宝石,这里比喻名利。
  3. 险恶道中为津梁:意为在艰难险阻的道路上成为人们的依靠。津梁:渡口,桥梁。这里比喻帮助他人渡过危难的人。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眷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人生道路上坎坷艰难的感慨。
    首句“宝非宝”表明“佛”并非真正的“宝”。“宝”在这里指的是佛教,而佛教强调的是“空”的教义,因此说“佛”不是真正的“宝”。接着以太阳明亮的景象来比喻朋友离去后的孤独与无助,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与忧虑。
    第二句“上上机,无处讨”表达了对于朋友离去后的困惑和无奈。这里的“上上机”指的是最佳的时机或者机会,而“无处讨”则表达了面对这样的情况,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感觉。
    第三句“赤水求来何太狂”则是对于朋友离去的原因进行了猜测和推测。这里的“赤水”指的是一种珍贵的玉石,而“何太狂”则暗示了朋友的行为过于狂妄。
    第四句“荆山觅得苦相恼”进一步揭示了朋友离去的原因。这里同样使用了典故,表示朋友为了寻找真正的佛法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忍受了无尽的痛苦。然而这样的付出换来的却是朋友的离世,使得作者倍感悲痛。
    最后一句“不恼不狂排夜光,险恶道中为津梁”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升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面临困难和险恶的环境,我们仍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而是要成为他人度过难关的依靠。
    这首诗通过对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情景进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道路坎坷的感慨。同时,诗中的典故和成语的使用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