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有家风,对扬遭贬剥。
子母不相知,是谁同啐啄。
啄觉犹在,壳重遭扑,天下衲僧徒名邈。
【注释】
颂一百则 其十六:颂,即诗。颂一百则是一首长篇赞颂诗,每句四字,共一百则。“其十六”是第16句。
古佛有家风,对扬遭贬剥(古佛指佛教徒,对扬指对佛):“古佛”,佛祖;“对扬”,对着佛祖;“遭贬剥”,受到贬斥和打击。
子母不相知:儿子与母亲互不相识。
是谁同啐啄:是谁共同遭受啄食的苦楚呢?
啄觉犹在,壳重遭扑(壳重指壳硬):啄食的痛苦还在,但壳却变得沉重起来,被击打。
天下衲僧徒名邈(衲僧指和尚、僧人,徒指同类的人。名邈:名声远播。):《传灯录》说:天台山国清寺有一个和尚叫慧理,他每天到寺院里来,总是先到方丈室去拜见方丈,然后才去上殿礼佛。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虽然是个僧人,但是还没有悟出道理,所以不敢不先来拜见方丈。”这个和尚后来成了有名的禅师。这里以“衲僧”指和尚、僧人,也指禅宗的僧侣。
【赏析】
《颂一百则》,为唐代诗人李商隐所撰。此诗是其中的第十六首。这首诗用比兴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中通过一个故事,抒发了作者对于世事沧桑、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和尚们因着佛祖而遭祸。“古佛有家风”,是说佛祖曾受过迫害,因而留下了“家风”。这里的“家风”指的是佛门中的戒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戒律之严。“对扬遭贬剥”,“对扬”是对着佛祖;“遭贬剥”指受到了贬斥和打击。
三、四两句进一步写和尚们因着佛祖而遭祸,他们母子之间彼此不通音信。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和尚们在佛祖受尽迫害之后仍然坚持修行的艰难处境,也表达了他们对佛法的执着追求。最后两句又写和尚们因着佛祖而遭难,他们的命运都如那啄食的乌鸦一样,遭受不幸。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和尚们在佛祖受尽迫害之后仍然坚持修行的艰难处境,也表达了他们对于佛法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和尚们因着佛祖而遭祸的故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沧桑、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中的比兴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