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龙飞动四溟,惊涛曾岂碍扬舲。
抃鳌不露黄金背,跨岸谁开白玉京。
环扈翠华驱海若,勒回钓艇问山灵。
暮钟万岁千秋颂,澄彻尧聪得细聆。
金鳌山御榻
丁未年龙飞动四溟,惊涛曾难道妨碍扬帆。
抃鳌不露黄金背,跨岸谁开白玉京。
环扈翠华驱海若,勒回钓艇问山灵。
暮钟万岁千秋颂,澄彻尧聪得细聆。
注释:
- 金鳌山御榻:指位于北京的金鳌玉柱后山的皇帝御座。
- 丁未年:指公元1097年。
- 惊涛曾难道妨碍扬帆:意思是说,即使有惊涛骇浪,也阻挡不了乘船的人扬帆起航。
- 抃鳌不露黄金背:意思是说,虽然有巨鳌在水底,但它并不露出金色的背部。
- 跨岸谁开白玉京:意思是说,是谁开辟了白玉京?
- 环扈翠华驱海若:意思是说,周围环绕着翠华(皇帝)驱赶着海神(海若)。
- 勒回钓艇问山灵:意思是说,停下来询问山上的神。
- 暮钟万岁千秋颂:意味着在暮钟声中为万岁和千秋祈福。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画面。首联“丁未龙飞动四溟,惊涛曾岂碍扬舲”描述了丁未年(公元1097年)龙飞动四溟,即使有惊涛骇浪,也阻挡不了乘船的人扬帆起航。这两句既写出了龙飞动四溟的壮美景象,又表现出了乘船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颔联“抃鳌不露黄金背,跨岸谁开白玉京”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一场景。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将巨大的鳌鱼比作皇帝,将其置于水底而不露出金色的背部,从而形象地展现了皇帝的威严与神秘。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开”字,将“跨岸”(即开辟道路)与“开玉宫”(即开辟白玉京)相联系,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颈联“环扈翠华驱海若,勒回钓艇问山灵”则进一步描绘了皇帝与海神、山灵之间的互动关系。这里诗人用“环扈”(围绕)和“勒回”(拉回)两个动词,将皇帝与海神、山灵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暮钟万岁千秋颂,澄彻尧聪得细聆听”,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在这里,诗人用“暮钟”来象征时间的流逝;用“万岁”和“千秋”来象征历史的长河;用“澄彻”来形容诗歌的清澈明了。最后一句“得细聆听”更是强调了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应该细致入微地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