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莲华品谤斯经,业识芬陀舌上生。
旧日阿閦如再见,定应无此恶名声。
【注释】
礼尼:梵语的音译,意为“佛”。总持塔:指佛教中的七宝塔。莲华品:指《大乘经》中关于莲花生处世的篇章。谤斯经:毁谤此经。业识:即业果报,指因所造作之业,而受其果报。芬陀:梵语的音译,意为“香”。舌上生:谓如在舌尖吐芬芳。阿閦:梵语的音译,意为“光明”,又称“阿弥陀”。定:心定。应:当。无此恶名声:不应有恶名。
【译文】
诵读莲华品毁谤此经,业果报如香在舌尖上生。
往日光明如又见,定应无此恶名声。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咏叹的口吻,赞颂佛菩萨的功德,劝人行善积德,远离恶行。第一句写诵经,第二句写业报,第三句写阿弥陀佛的光明和功德,第四句是作者的祝愿或愿望。
“礼尼总持塔”是诗的题目。礼尼,即佛教中的佛,这里特指阿弥陀佛。总持,意指佛法的总持,也即能持佛法。塔,即高高的建筑物,这里代指佛寺。
“诵莲华品谤斯经”一句是说,诵读《莲华经》,毁谤此经。诵,诵读;莲华品,即《大般若经》中的《大品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谤,诽谤。斯经,此经也。这句是说自己诵读《大品般若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却毁谤了佛经。
“业识芬陀舌上生”一句是说,由于自己的业障,使得口舌生香。业,行为、作用。识,意识、观念。芬陀,梵语的音译,意为“香”。这一句是说自己由于毁谤佛经,使得自己的口舌上产生香气。
“旧日阿閦如再见,定应无此恶名声”一句是说,昔日阿弥陀佛的光明重现于世时,一定不会有这样的恶名。阿閦,即阿弥陀佛。这一句是说自己当年在净土时见到的阿弥陀佛的光明,现在又在人间重见,所以自己不会有这样的恶名。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菩萨的敬仰之情,同时劝诫人们要行善积德,远离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