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花柳春菲菲,乌𣡶声动清昼迟。
梅花噎噎不成弄,黄钟大吕相因依。
川平野阔牛背稳,水坳山曲人烟稀。
一声一声断复续,十十五五喧牧儿。
四郊唤得堕农起,不作阳关肠断声。
凄其道傍驻马远,游子往往不减阳关悲。
此声岂解令人悲,朝燕暮越远别离。
亦复岂能使人喜,蒉桴土鼓相酣嘻。
于戏此乐吾独知,尚记天台委羽破雨开林扉。
自鞭觳觫耦沮溺,白水没膝同扶犁。
是非利害不到耳,终日听此呜呜吹。
风淳调古相浃洽,不与市道趋浇漓。
朅来脚踏软红陌,不闻此曲闻此诗。
借翁语险久不和,迩来作者如埙篪。
埙篪虽美与时背,岂若乌𣡶方适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全诗共八句,内容涉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下面我将逐句解析:
乌𣡶角行 - 乌𣡶是一种鸟叫声,常在早晨或夜晚发出,这里可能是指清晨时分。
村村花柳春菲菲,乌𣡶声动清昼迟 - 春天的村庄,到处是盛开的花柳,鸟儿的啼声让清晨的宁静被打扰。
梅花噎噎不成弄,黄钟大吕相因依 - 梅花的声音像小鸟的鸣叫,清脆而不悦耳,与黄钟大吕这种宏大的音乐形成对比,但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和谐的音乐。
川平野阔牛背稳,水坳山曲人烟稀 - 宽阔的河流两岸,平坦的田野上,牛儿安稳地走着;而在山间水畔,人烟稀少,环境宁静。
一声一声断复续,十十五五喧牧儿 - 牧童们放牧时,他们的声音时高时低,时而连续不断,时而断断续续。
四郊唤得堕农起,不作阳关肠断声 - 四周的农民听到声音后纷纷起身,不再感到悲伤。这里的“阳关肠断”指的是《阳关三叠》中的悲壮旋律,而此处的农民听到声音后却能振作起来,不再感到悲伤。
凄其道傍驻马远,游子往往不减阳关悲 - 在道路旁停下来的人中,有的甚至比《阳关三叠》中的游子还要多。
此声岂解令人悲,朝燕暮越远别离 - 这个声音难道真的会让人感到悲伤吗?它使人联想到了早晨飞翔的燕子和傍晚归来的越鸟,都代表着离别之情。
亦复岂能使人喜,蒉桴土鼓相酣嘻 - 同时,这个声音也不能让人感到快乐。它让人想起了用蒉木制成的鼓和土制的鼓,这些乐器演奏出的欢快旋律让人不禁欢笑。
于戏此乐吾独知,尚记天台委羽破雨开林扉 - 唉,这个音乐只有我才能欣赏到。还记得在天台山顶,我听到鸟儿的羽毛破裂的声音,仿佛雨后的树林敞开大门一样。
自鞭觳觫耦沮溺,白水没膝同扶犁 - 我独自一人骑着驴车在田间劳作,看着白茫茫的水淹没了我的膝盖,就像与农夫一起耕地一样。
是非利害不到耳,终日听此呜呜吹 - 我知道世间的是非、利益都不会影响到我,因为我只关心这声音。
风淳调古相浃洽,不与市道趋浇漓 - 这清新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相融合,不会随着世俗的喧嚣变得浮躁。
朅来脚踏软红陌,不闻此曲闻此诗 - 突然之间,我踏上了一条柔软的红毯路,不再听见这个曲子,只听见这首诗。
借翁语险久不和,迩来作者如埙篪 - 之前有人告诉我这声音有危险,但现在我不再担忧了。最近的作者们也写出了像埙和篪那样的和谐旋律。
埙篪虽美与时背,岂若乌𣡶方适时 - 虽然埙和篪这样美妙的乐器与时代不符,但鸟鸣的声音却恰到好处地符合了这个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