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胡僧,齿缺面黑。
满口乡谈,无人译得。
只知结果自然成,不知满地花狼藉。

【注】咄咄:形容人声气呼呼的样子。胡僧:指佛教僧侣。齿缺面黑:僧人满口是佛家语言,故说齿缺面黑。乡谈:方言、谚语。结果自然:指禅宗的“不立文字”。花狼藉:指禅宗“不立宗派”。

诗中通过写胡僧之“咄咄”、“齿缺面黑”来表现其粗鄙浅陋之态;接着用“满口乡谈”来揭示其言语荒诞,“无人译得”进一步强调其言外之意,即禅宗之“不立文字”;最后以“只知结果自然成”和“不知满地花狼藉”二句,点明禅宗之“不立宗派”,而其实际效果却是“满地花狼藉”,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禅宗的真谛,又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不立文字”的赞叹。

此诗采用设问的形式,先作反问,再作肯定回答,结构上前后相映,首尾照应,形式谨严;内容上先写胡僧之粗鄙浅陋,后写禅宗之真谛,层次井然。全诗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在内容上前后对应,在语言上简洁明快,在风格上朴实无华,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此诗所写对象为僧人,却从侧面着笔。开头两句,先描绘一个形貌丑陋、满嘴俗语、粗野无礼的和尚形象,然后才点出他的身份——胡僧。这一形象的刻画,正显示了他粗鄙浅陋的本质特征。接着,作者又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他那种“不识字”、不懂道理、“不识一个字”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只知结果自然成”,这是禅宗特有的“教外别传”的主张,意即禅宗不提倡文字记载,也不赞成人们去研究什么“因”“果”,而是要求人们直接体悟佛性,所以这里用了“结果自然成”。但胡僧却不懂得这个“结果”,以为“自然成”便是“自然成”,殊不知这只是一种误解。最后两句,更是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把胡僧的无知无识表现得活灵活现。“不知满地花狼藉”,意思是不知道佛理杂乱如花一样,遍地皆是。“花狼藉”原指花草零散不整齐,这里比喻佛理杂乱,到处可见。

此诗所写对象为胡僧,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他的言行举止,而是抓住他说话时的特点,通过对比,突出他的形象特点。这种写法,使得胡僧的形象更加生动可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