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断万丝头,工夫已成片。
针扎不入处,为渠通一线。
【注释】
剪断:裁剪
万丝头:千丝万缕的细线
工夫:时间、劳力
片:一片、条
针扎不入处:指缝纫时难以穿过的地方
渠:它,这里指衣服上的洞
一线:指缝纫用的线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写一个裁缝在缝纫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将一根根线穿进衣服的洞里。前两句描写了裁缝的动作和技巧,后两句则描写了衣服上的破洞。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
剪断万丝头,工夫已成片。
针扎不入处,为渠通一线。
【注释】
剪断:裁剪
万丝头:千丝万缕的细线
工夫:时间、劳力
片:一片、条
针扎不入处:指缝纫时难以穿过的地方
渠:它,这里指衣服上的洞
一线:指缝纫用的线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写一个裁缝在缝纫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将一根根线穿进衣服的洞里。前两句描写了裁缝的动作和技巧,后两句则描写了衣服上的破洞。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注释】 护国嗣本——代宗皇帝在位时,曾封僧怀让为右街护国寺僧录、左街福胜院僧录。后唐庄宗灭佛,僧徒被驱散,怀让遁归嵩山少林,自谓“嗣本”,即继承本宗之意。长老请赞——指僧怀让受封之后,僧众纷纷前来祝贺称颂。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法堂上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用典,但并不晦涩,而是流畅自然、明白易懂。 首联“护国嗣本长老请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畋的作品。郑畋,字表臣,郑州荥阳人,大中年间进士及第,曾任右拾遗、起居郎、中书舍人等职。他与李商隐、杜牧、王建、刘蜕等人交游甚密,诗作亦多有唱和之作。 诗句: - 咄这村僧,百拙千丑。 - 用处颟顸,举止磔斗。 - 秉恶毒钳锤,碎情尘窠臼。 - 佛祖饮气吞声,魔外望风拱手。 - 有时汉语胡言,总当谈玄说妙。 - 有时把拍板门槌,唱云门曲合胡笳调。 - 有时指圆觉场作牛栏
【译文】 在皇宫的角楼旁边,建立古招提寺。 一滴水珠也无,继承曹源正派的衣钵。 一根头发不沾着,交给夜半伽梨。 成家喜见破家儿。 【注释】 护国嗣源长老请赞:这是一首颂扬护国嗣源长老之诗。护国嗣源长老是南宋理宗皇帝的师傅,曾为皇帝传授过佛学知识。“护国嗣源”即指护持国家、继承正统之意;“长老”则指年高德劭的长者;“请赞”则是请求称赞的意思。 龙床:指皇帝的宝座。角畔:角落。建古招提
普山请赞 头发蓬松,耳轮卓朔。 踞坐当轩,权衡在握。 任你德山临济棒喝交驰,到他面前一点用不著。 注释:普山请赞,即普化禅师请赞。普化禅师,俗姓张,号长庆子、长庆子和尚,俗家姓李,唐曹州南顿乡(今山东东明县)人。 鬔松,指头发浓密蓬松如古代道士的发髻。卓朔,形容耳朵高耸而下垂,像秋天的月亮。踞坐当轩,意指盘腿坐在厅堂的正中。权衡,比喻权柄。这里指权力。 任你德山临济棒喝交驰,到他面前一点用不著
注释: 1. 身为皇族,名著南宫:指某人是皇室成员,名望很大。 2. 孔孟屋里,做模打样:在儒家和孟子的家中,模仿他们的样子或行为。 3. 释老室内,谈玄说空:在佛教和道教的讲经说法中,谈论深奥的道理。 4. 似个般伎俩,半钱不直,又说甚道理三教俱通:这个人好像一个骗子一样,他的话毫无价值,而且他声称自己精通三教(儒教、佛教、道教)。 5. 从前学解掀翻尽:之前对各种学问的理解已经被推翻了。 6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手法、语言以及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 “大鉴禅师赞”是这首诗的题目,“菩提无树”,指佛经所说,佛在世时,其身如木,其行如风,其心如水。“镜非台”,指佛之真身非木、非石、非水,而是以空为本。“臭口分明鬼擘开”,用典出自《后汉书.张道陵》:“张陵者,汉之天师也。…
【注释】 孟少保:指唐代画家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字子容,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绘师:画家。握拳缺指相请赞:孟浩然作诗时,经常用手势助吟,他常常用手指头作势。“缺指”指不完整的手势,这里指他的手指头不全,故作手势以助吟咏。为人手段十分粗,拳下搜寻一个无,意思是说,他的为人手段十分粗鲁,在拳下搜寻一个无,意即在拳头下面找不到东西。咄:惊叹词
【注释】 用迷子诀,飞红炉雪。 用迷子是道家炼丹术的一种方法,指使用火种点燃药引,以期达到“烧金成银”的效果;飞红炉雪形容炉内火焰如红霞般升腾而起,炉外白雪也似被火光染红。 一喝当锋,崖崩石裂。 “一喝”即一喝之间,指瞬间的动作或力量;“当锋”比喻面对困难或危险时的果断和勇猛。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修炼者在关键时刻的果断行动。 化生蛇作活龙,点黄金为生铁。 化生蛇:将蛇的形象化为生命体;活龙
【解析】 本诗的注释中,第一句中的“平”是全诗的核心词。在《五灯会元》卷二中记载了马祖道一与庞居士的故事:庞居士问:“和尚什么处来?”马祖答:“我无家何处?”居士说:“既是无家,即乞师指示归途。”马祖说:“我于汝甚厚,汝于我何!”居士又问:“和尚有何事相酬答?”马祖答:“我向汝边行,汝还见么?”居士答:“不见。”“如何是经一句?”马祖答:“待汝自会。”居士于是礼拜而退,马祖送他出寺门,并告诉他
孟无庵与师同轴请赞 居士身,比丘相。 跷跷踦踦,牢牢攘攘。 蓦然觌面相逢,直是无门可向。 一拳一喝,双收双放。 无庵居士眼无筋,识得这般村和尚。 译文: 孟无庵与师父站在同一轴线上请求赞许。 居士的身体,比丘的面容。 跷跷踦踦,牢牢攘攘。 突然面对面相遇,竟然没有门可走。 一拳一喝,双收双放。 无庵居士眼睛没长筋,能识别这样的村和尚。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孟无庵与师父的互动
【诗句释义】 请行新桥:请你走过这座新建的桥。 云根架就笑谈中,凡圣如今一路通:云根架起的石桥横跨两岸,凡人和圣人从此可以一同前行了。 个个脚跟亲蹈著,人人足下起清风:每个人的脚步都踏实地踩在桥上,桥下清清的水流带动着脚下的清风。 不似天台滑石,半巇半崄:与天台山的滑石不同,这里的桥没有险峻之处,也没有崎岖不平的地形。 胜如赵州略彴,度马度驴:就像赵州桥那样,既可以让马匹通过,又可以载着驴子过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表达了对佛教中“假名菩萨”的讽刺。下面是逐句的译文和注释: 三十二应赞 - 这句诗可能是在描述一个特定的颂文或经文,其中提到“三十二应”这个数量。这可能是指某种修行、法门或者教义的分类或级别。 现种种形,说种种法 - 这是佛教中常见的说法,指的是众生(包括菩萨)通过不同的形态和说法来显现佛法。这里的“种种形”和“种种法”指的是各种不同的形式和解释。 形法皆非
【注释】 机轮才转,作者犹迷。 机轮:指佛教中的法轮,比喻佛法的运转。机轮才转,说明佛法开始运转;“犹迷”表明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尚未透彻。 顶𩕳一著,独弄单提。 顶𩕳:指顶礼膜拜。𩕳,梵文音译,意译为佛像、菩萨像等。 一著:指一尊佛像、一尊菩萨像等。独弄单提:指独自修行,独自参禅,独自一人在寺庙里打坐。 自从蹈得这些子,便向风波险处施。 蹈得这些子:指参悟佛法的道理,得到真谛。 便向风波险处施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充满了禅宗的味道。 “灵山付嘱人”一句,描绘了佛陀在灵山传授佛法的情景。这里的“付嘱人”指的是佛陀对弟子们的教诲和指导,他们都是未来的佛教徒,是佛陀的传人。 “示现威棱身”一句,描述了佛陀以威严的姿态出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威棱身”是指佛陀的威严和力量,他的出现让人感到敬畏。 “在欲而无欲”一句,表达了佛陀超越世俗的欲望,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履斋枢相钧容赞 湘江之水清澈如镜,昆玉(喻指人才)之质纯洁无瑕。 和气如春,忠心如铁。 储风月之精,禀松篁之节。 真廊庙楷模,行佛祖途辙。 裴李苏黄总不如,柱石明堂渠迥别。 注释: 1. 履斋枢相:指代一位有权势的人或官员。 2. 湘水之清:比喻人才的品格如同湘江的水一样清澈透明。 3. 昆玉:这里用来形容才华横溢的人。 4. 和气如春:形容人的性格温和,像春天一样温暖和煦。 5. 忠心如铁
【解析】 “达磨”即达摩,是南北朝时期的僧人。本诗是咏物抒情之作,诗人以芦花比喻佛理禅机,借写芦花之飘荡不定,来表达自己对佛理禅机难以把握的无奈之情。全诗意境高远,语言清新自然,有如画之美。 【答案】 译文:脚下的芦苇,到达岸边也没有。随河水漂流,漂泊逼人。 注释:茎芦:指水边芦苇丛生之地。也未:没有到达。随(sui)入:随着水流漂流。浮逼逼:漂泊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