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伏爪藏牙,不用三头六臂。
只图梦里惺惺,任疑大虫瞌睡。

【注释】

天台:这里指梦境。四睡:即“四梦”,佛教语,指四大梦境(即人我相、出离相、非想非非想相和无想定)。赞:这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伏爪藏牙:是佛教语,指修习禅定,使心不妄动,如伏藏爪牙。三头六臂:是佛教语,谓修大乘菩萨行,发菩提心。梦里惺惺:是佛教语,谓梦中有觉悟之意。任大虫瞌睡:是佛教用语,谓大虫在梦中也不觉疲倦。

【赏析】

此诗为禅宗公案之一,出自《五灯会元》卷十。

本诗所咏之佛学公案,据传乃唐代宗时,僧圆通禅师与一僧人问答而得。圆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者曰:“既是伏爪藏牙,不用三头六臂。只图梦里惺惺,任疑大虫瞌睡。”意思是说:若以佛家思想来说,只要心不动,就可以达到佛家所说的“三头六臂”。至于“梦里惺惺”与“任大虫瞌睡”,则是禅宗的机锋说法。

从表面上看,圆通禅师的提问似乎有些玄奥难解,但回答中却蕴含着很深的禅意。“三头六臂”是指大乘菩萨修行的法门,即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而“伏爪藏牙”则是指禅定,是禅宗特有的修行法门,即收摄心念,使之不起杂念。因此,回答中的“不用三头六臂”实际上是说,只要修习禅定就可以了,不必再修大乘菩萨的行门。至于“梦里惺惺”与“任大虫瞌睡”,则更是禅宗的机锋说法,意在引导人们领悟禅宗的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禅宗公案的诠释,展现了禅宗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教智慧并非来自外部的教导,而是来自于内心的领悟。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用心去领悟,就能得到真正的佛法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