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山云,台峤月。
或卷或舒,或圆或缺。
两两三三,朝游暮往。
袈裟角,拄杖头,挑底挑,裹底裹,不妨自怡自悦。
若到瑞岩定是打教棒折,而今什么时节。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整体内容。

雁山云,台峤月。
或卷或舒,或圆或缺。
两两三三,朝游暮往。
袈裟角,拄杖头,挑底挑,裹底裹,不妨自怡自悦。
若到瑞岩定是打教棒折,而今什么时节?

注释如下:

  • 雁山云:雁山的云,雁山在今天的中国广东省。
  • 台峤月:台峤,即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月,月亮。
  • 或卷或舒:指云的形状或卷起或展开。
  • 或圆或缺:指月亮有时圆有时缺。
  • 两两三三:形容云和月的形状和数量。
  • 朝游暮往:早上去,晚上回来,形容云和月的移动。
  • 袈裟角,拄杖头:袈裟(佛教徒常穿的一种长袍),拄杖头是拄杖的一端,挑底挑、裹底裹:指用棍子挑着东西行走。
  • 不妨自怡自悦:不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别人。
  • 若到瑞岩定是打教棒折:如果到了某个地方,一定会被打得粉碎。
  • 今:现在的,指现在的时间。
  • 什么时节:现在是什么时候。

下面是逐句翻译:

  • 雁山的云,台峤的月。或者像云一样卷起来又舒展开,或者像月一样圆圆的又缺缺的。它们有时候两两三三地在一起,早上游玩到晚上回家。
  • 穿着袈裟的人,拿着拄杖的人,挑着东西走在前,包裹着东西走在后面,他们完全可以自得其乐,不用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别人带来不便。
  • 如果到了瑞岩这个地方,一定会被打得粉碎,因为那里的石头非常坚硬。但现在是什么时代啊,人们已经不再用这种方法来对待人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相结合的诗。诗人通过对雁山云和台峤月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幻无常。接着,诗人转向人的活动,描绘了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包括挑着东西走路的情景。最后,诗人用“若到瑞岩定是打教棒折”一句,表达了对过去某些行为的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赞美。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文活动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