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岩前,螺江江上。
一去一来,无去来相。
今朝古辟支,昔日翁和尚。
【注释】: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七
伏虎岩前,螺江江上。
一去一来,无去来相。
今朝古辟支,昔日翁和尚。
【赏析】:
这是一首写佛性与佛理的颂诗。
“伏虎岩前,螺江江上。”伏虎岩是佛教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九江市西南。据《高僧传》记载:“伏虎者,昔有比丘经此,见虎搏一小儿,儿号叫求救,虎因放之而去。儿行数步,即复还虎口,虎遂吞之,儿便作童子声。虎乃惊悟,乃舍之,遂名伏虎岩也。”螺江,又称浔阳江,为长江流经江西省境内的最大支流。
“一去一来,无去来相。”这里指修行人的修行过程。修行人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去恶向善、去欲存理的过程,所以叫做“一去一来”。但是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又总是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困扰,因此说“无去来相”。
“今朝古辟支,昔日翁和尚。”辟支佛是古代印度神话中的一种神,是佛教中的一位大菩萨。相传他曾经在螺髻山修炼成佛。翁和尚,指唐朝禅宗六祖惠能。惠能原是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后来到韶州曹溪寺出家当了和尚。传说他在五祖弘忍门下参禅时,曾被五祖看中并收作弟子,但当时五祖并不喜欢他,只是让他在寺庙里扫地而已。一日,惠能正在扫地,忽然听到有人在叫他吃饭,他抬头一看,发现五祖正在向他招手。于是惠能放下手中的扫帚快步走过去,五祖对他说:“我看你心地善良,又有悟道的资质,就收你为我的弟子吧!”从此,惠能开始了他的禅宗之旅,最终成为我国禅宗六祖。
这首诗通过对修行人的修行过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以及对修行者的祝愿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