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农至舜禹,所尚惟朴素。
迨及三代衰,君臣皆不度。
其源既已开,展转若涂附。
秦汉距陈隋,相沿少知悟。
伤财而害民,多不能永祚。
乃知纵奢淫,天人所同恶。
金玉不可衣,锦绣不可茹。
所贵在农桑,工巧皆民蠹。
译文
羲农至舜禹,所尚惟朴素。
到了三代衰败时,君臣都不再节俭。
其根源已经形成,辗转如同附庸风雅。
秦汉距陈隋,相沿很少有悟性。
损害财富伤害百姓,大多不能长久统治。
才知道放任奢华,这是上天和人共同厌恶的事。
金玉不能用作衣服,锦绣不能食用。
重视的是农业和桑蚕,工巧都是民之害虫。
注释
- 羲:指伏羲氏,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以画八卦闻名于世。神农、炎帝也被称为“三皇”。
- 农:指农业。
- 至:到,到达。
- 俭(jiǎn):节约。
- 迨(dài):等到,这里指到了衰败之时。
- 涂附:依附他人,随波逐流。
- 秦汉:指秦朝和汉朝。
- 距:接近。
- 陈隋:陈朝和隋朝。
- 相沿:沿袭不断。
- 伤财:损害财物。
- 害民:伤害百姓。
- 永祚(zuò):长久的统治。
- 纵奢淫:放纵奢侈淫靡。
- 天人:指自然和人类的关系。
- 同恶:共同厌恶。
- 金玉(yù)不可衣:金玉不能用来缝制衣物。
- 锦绣(jǐn xiù)不可茹:锦绣不能吃。
- 贵:尊重。
- 桑蚕(cán lóng): 桑树和蚕。
- 工巧:手艺精巧。
- 民蠹(dú):民众的害虫。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奢侈浪费的看法。他认为从羲农时代开始,人们就崇尚简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三代衰败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变得奢侈起来,无论是在服饰还是饮食上都追求华美和繁复,这种行为逐渐演变成一种风气,甚至被一些人作为附庸风雅的工具。
诗中指出,这种奢侈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财政资源,更对普通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使得许多人因无法维持生计而陷入贫困,最终影响到国家的统治。因此,诗人认为放纵奢靡是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和谐的,是不可取的行为。
诗人还强调了农桑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辛勤的耕作,才能保证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他批评那些只追求工巧技艺而忽视农业生产的人,认为他们就像是民众的害虫,只会给社会带来负担和困扰。
这首诗通过对奢侈行为的描述和批判,展现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于国家繁荣稳定的关注。它提醒人们在享受生活中要适度,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和道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