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鸟山花能说法,茂林修竹是参徒。
时常举一个心字,觌面当机见也无。
云埋夜月,冰透玉壶。
明暗双忘,理事一如,差乎缘木求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贾岛(779年-843年),字阆仙,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唐代诗人。他早年出家为僧,但后来还俗,与孟郊齐名。他的诗作以五言为主,题材较狭窄,多写荒凉冷寂的景象,内容大多寄托着对社会的不满,流露出悲凉凄苦的情绪。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野鸟山花能说法,茂林修竹是参徒。
野鸟山花可以说法,茂林修竹可以作为修行的对象。这里的“法”是指佛法或者修行的方法。
时常举一个心字,觌面当机见也无。
经常举起一个“心”字,就能直接面对佛法的真谛。这里的“觌面”是指直面、面对的意思,“当机”是指遇到时机或问题的时候。
云埋夜月,冰透玉壶。
云遮月影,寒气透入玉壶。这里的“云”、“夜”、“月”、“冰”、“玉壶”都是比喻,用来形容修行者心境的宁静和清高。
明暗双忘,理事一如,差乎缘木求鱼。
对于事物的真假、是非、美丑等概念都要忘记,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就像在木头上寻找鱼一样,徒劳无功。这里的“明暗”、“理事”是指事物的不同方面;而“缘木求鱼”则是形容努力的方向错误,方法不当。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比喻修行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的理解和感悟。首句中的“野鸟山花能说法”,意味着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存在的规律和意义,可以通过这些来领悟佛法。第二句的“茂林修竹是参徒”,则表明修行者应该像山林中的树木一样坚韧不拔,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第三句的“时常举一个心字”,强调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受外界干扰。第四句的“云埋夜月,冰透玉壶”,则用寒冷的冬夜和清澈的玉壶来比喻修行者的心境,暗示了修行者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最后一句的“明暗双忘,理事一如”,表达了修行者要超越世俗的纷扰,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修行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佛法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