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禅师骂学诗,为怜虚度太平时。
须知十万八千偈,不比人间绝妙辞。

【注释】

答惇上人七首 其六:答,回答。惇上人:即元稹(779-831)。上人:对僧人的雅称。“七首”:这里指《新乐府序》中的七篇诗。

铁面禅师骂学诗:铁面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以严厉著称,他常以“铁面”自喻,故称“铁面禅师”。这首诗就是针对他的批评而言。

为怜虚度太平时:因为怜惜自己白白地度过了太平盛世。

须知十万八千偈:应该知道有十万八千卷的佛教经文,即大量的佛教经典。

不比人间绝妙辞:与人间那些美妙的文章相比,它并不逊色。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一次和禅宗高僧元稹论诗的交谈中作的答复。元稹曾批评白居易“每被一篇,句句皆是”而缺乏变化,所以此诗应作于和元稹争论之后。

前两句写元稹和尚对白居易的诗进行严厉批评。元稹认为白诗只是“学”,而不是“悟”,没有领会佛家的“空”的道理。元稹的批评,实际上是说白诗写得不好,但白诗并没有直接反驳或辩解,而是用后两句来回应。

“十万八千偈”,是指佛教经典的数量。白居易在《读禅经五首》中曾说:“吾家有书三千卷,多是圣贤未尽之言。”可见白家藏书极多,而且都是“圣贤未尽之言”。元稹在这里把白诗比喻为“十万八千偈”,意谓白诗也极多,但都是一些平庸之作,毫无“妙辞”。

白居易在《读禅经五首》中还曾说:“吾诗多讽谕,少讽咏;多闲言,少直谏。”所谓“讽谕”就是用诗歌来规劝、教育人们的意思,所谓“讽咏”就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赞美、歌颂某种事物或人物的意思。这里元稹把白诗的讽谕与讽咏相提并论,显然是在讽刺白诗没有讽咏之才,也没有讽咏之趣,只是一味地“多闲言”。

元稹的批评,表面上似乎有理,但实际上却是强词夺理。白诗固然有不少讽谕之作,但并非都是闲言。如《秦中吟》十首,就是一首长篇讽谕诗,其中《重赋》、《轻肥》、《立碑》等诗,都深刻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的现象,表达了人民对于沉重赋税的不满。这些作品都是白诗中的精品,怎么能说是“全是‘闲言’呢?”因此元稹的批评,其实是在贬低白诗,这是白诗所不能容忍的。于是白诗作了如下回答:

“须知十万八千偈,不比人间绝妙辞。”意思是说:我写的这些诗,虽然也是“偈”(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短行),但并不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绝妙辞”。从表面上看,白诗是在否认自己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实际上这正是白诗的艺术特点所在。因为白诗是以通俗的语言,抒写百姓的疾苦、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心声。这些作品在当时的社会里是“绝妙”的,是“绝妙辞”。如果白诗不是这样的作品,而是一些“闲言”,那么它们就不是“绝妙辞”。当然,这里所说的“绝妙辞”,是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并非是就其艺术形式而言的。因为白居易在《答微之书》中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惟陈子昂《感遇》十二首,则可为三复叹美也。”可见白居易认为,诗歌的创作应当“合时”和“合事”。“合时”,就是要符合时代的需求;“合事”,就是要合乎社会的实际。白居易的许多讽谕诗正是这样创作的。如《卖炭翁》,就是根据诗人自己卖炭时所亲见的情景写成的。而《秦中吟》十首,则是根据当时长安一带的具体情况写成的。这些都是“为时”、“合事”的作品,所以是“绝妙辞”。由此可见,白居易在《答元稹》中所说的“不比人间绝妙辞”的“绝妙辞”,实际上就是指白居易的讽谕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