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剥青铜面,年深入手轻。
似教藏美恶,不欲大分明。
细雨波心碎,浮云月底行。
便令无点翳,谁解照前生。

【注释】

  1. 翠剥青铜面:青铜镜的表面被绿色腐蚀,颜色变薄。
  2. 年深入手轻:岁月流逝,镜中的自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3. 似教藏美恶:仿佛在隐藏美与丑。
  4. 不欲大分明:不想太清楚地分辨美与丑。
  5. 细雨波心碎:像雨点一样打在水面上,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6. 浮云月底行:浮云在月色下缓缓移动。
  7. 便令无点翳:即使没有了任何障碍物。
  8. 谁解照前生:谁能理解前世的真相?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沉的画面,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内省,展现了对生命、现实和自我认知的思考。

首句“翠剥青铜面”,以青铜为镜,其表面因岁月侵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如同人的容颜在时光中变得模糊。这种变化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易逝、美好瞬间难以持久的感慨。

“年深入手轻”,表达了随着时间推移,镜中的人逐渐变得模糊的过程。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模糊,更是心灵上的模糊,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变迁。

第三句“似教藏美恶”,诗人似乎在暗示,镜子之所以能够隐藏美的同时也能显露恶,正是因为它本身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与恶的对立统一。这种对比反映了人生的双重性,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需要我们去审视和接受。

接下来的诗句“细雨波心碎”,“浮云月底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细雨打在水面上,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如同人生中的困惑和迷茫;浮云在月色下缓缓移动,给人一种飘渺不定的感觉,暗喻人生如梦幻泡影,无法捉摸。

最后一句“便令无点翳,谁解照前生”,诗人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既然生命中没有绝对的清晰,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理解前世的真相呢?这个问题既体现了对未知的敬畏,也反映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以古圆镜为引子,通过对镜中人的描绘和对生命、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