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译文
在倪庄度过中秋,
每天强撑着吃饭日渐消瘦,
穿得单薄的衣服也感到秋天的寒意。
我不禁想念那些天真烂漫的儿童,
他们不知道行走的艰难。
露水渗透了茅屋,溪流声喧哗地响彻山谷。
山中夜晚明亮的月亮,
到天亮时却未能欣赏它。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倪庄时所作,描绘了他在中秋时节的生活状态和心境感受。
首句“强饭日逾瘦”,诗人描述了自己每日强撑着饮食,日渐消瘦的境况,反映出旅途生活的艰苦与不易。接着,“狭衣秋已寒”表达了季节变化带来的衣着不适和身体感受,进一步强调了旅途中的困难与挑战。
接下来的诗句“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通过回忆儿时无忧无虑的情景,表达出对童年简单生活和无忧无虑心态的怀念。同时指出,如今行走在外,早已不是儿时的轻松自在,而是充满了未知和困难。这种对比增加了诗句的情感深度,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辛酸。
后两句“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描绘了中秋夜晚露气渗透茅屋、溪声在石滩间回荡的景象。这些自然景观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最后一句“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以“夜来月”结束全诗,但并未直接描写月景,而是通过“到晓不曾看”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渴望与遗憾。这既体现了诗人对于夜晚美景的向往,也透露出他内心对自由与安宁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在中秋佳节的孤独与辛酸,以及对自由与安宁深切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