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谢事时,曾造老衲境。
谓言方闲去,如醉不得醒。
至要无多言,退步心自领。
一朝桶底脱,露出囊中颖。
有如暗室中,照耀赖烛炳。

注释:

昔我谢事时,曾造老衲境。

谓言方闲去,如醉不得醒。

至要无多言,退步心自领。

一朝桶底脱,露出囊中颖。

有如暗室中,照耀赖烛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和友人共饮时的即兴之作,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首句“昔我谢事时,曾造老衲境。”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辞去官职,过着隐居生活的日子。那时,他常常与一位名叫老衲的人交往,共同探讨人生的哲学问题。老衲是一位深谙禅宗的僧人,他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禅意。诗人在与老衲的交往中,逐渐领悟到了人生的奥妙,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谢事”指的是告别仕途、过上隐逸的生活。诗人用“曾造老衲境”来表达自己对这种境界的喜爱,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追求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两句“谓言方闲去,如醉不得醒。”诗人继续描绘自己与老衲的交往情景。他们两人在一起饮酒作乐,谈论着各种哲学问题。然而,诗人发现,当自己沉浸在酒意之中,无法自拔时,却无法真正理解这些问题。这是因为他还没有达到那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这里的“方闲去”指的是正在享受着宁静的生活,而“如醉不得醒”则形容了自己在这种状态下的感受。诗人用这两个比喻来形容自己的心境,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三句“至要无多言,退步心自领。”诗人在与朋友的交流中,逐渐领悟到了一些重要的道理。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多言,而在于内心的领悟。因此,他决定暂时放下手中的酒杯,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道理。这里的“至要”指的是最重要的事物或道理,“无多言”则表示不要过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退步心自领”则是说,只要内心有所领悟,就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来表达。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第四句“一朝桶底脱,露出囊中颖。”诗人进一步描述了自己内心的领悟过程。他认为自己的思想就像一只桶底一样,被一层层的污垢所覆盖,难以看清真相。但是,当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那些污垢终于被清除干净,露出了里面的东西。这里的“桶底脱”指的是将桶底上的污垢清除干净,“露出囊中颖”则是指露出了里面的精华或者重要的东西。诗人用这个比喻来形容自己的内心领悟过程,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自己的内心变化。

第五句“有如暗室中,照耀赖烛炳。”这是全诗的最后一句。诗人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内心的领悟过程。他认为,自己的内心深处就像一个黑暗的房间,需要借助外部的光亮才能看清楚。这里的“暗室中”指的是内心的黑暗之处,“照耀赖烛炳”则是指借助蜡烛的光芒才能照亮黑暗的房间。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领悟过程是艰难曲折的,需要借助外部的帮助才能够完成。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与老衲的交往以及内心的领悟过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同时,诗人还通过诗句中的关键词和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