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洛水绕崧高,野店荒村换市朝。
董卓搜牢连数月,郭威夯市又三朝。
劫灰深掘终难尽,鬼火争然忽自消。
千古兴亡几春梦,只将闲话付渔樵。
【注释】
雒阳:洛阳,古称雒阳,今属河南。
西来洛水绕崧(sōng sū)高,野店荒村换市朝——洛阳的西面是滔滔的洛水,环绕在嵩山脚下;昔日繁华的街市和乡村,都变成了一片废墟,而新的市朝又出现了。
董卓搜牢连数月,郭威夯(hāng)市又三朝——董卓、李傕之乱时,曾掘地三尺,搜寻财物;而后来郭威掌权时,又大兴土木,修建宫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劫灰深掘终难尽,鬼火争然忽自消——劫后的残骸被深挖出来,但终究还是难以清理干净;那些残留的鬼火,也随着战乱的结束而渐渐熄灭了。
千古兴亡几春梦,只将闲话付渔樵——自古以来的兴亡更迭,就如同春天里的一场梦一般短暂;我们只需把那些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寄托给那些捕鱼砍柴的渔翁樵夫们吧。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咏洛阳古迹,感叹世事沧桑,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全诗以洛阳为背景,以时间为序,通过描写洛阳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无常的感慨与思索。
首联“西来洛水绕崧高,野店荒村换市朝。”写洛阳城西的洛水环绕着嵩山,昔日繁荣的街市和乡村都变成了一片废墟,而新的市朝又出现了。这里既描绘了洛阳的地理环境,又通过对比旧与新的变化,表达了历史的沧桑感。
颔联“董卓搜牢连数月,郭威夯市又三朝。”写董卓、李傕之乱时,曾掘地三尺,搜寻财物;而后来郭威掌权时,又大兴土木,修建宫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里既反映了历史变迁中的战争动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又通过对比董卓和郭威的不同行为,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
颈联“劫灰深掘终难尽,鬼火争然忽自消。”写劫后的残骸被深挖出来,但终究还是难以清理干净;那些残留的鬼火,也随着战乱的结束而渐渐熄灭了。这里既描绘了战后废墟的情景,又通过对比劫后的清理工作和鬼火的消失,表达了对历史的无奈和感慨。
尾联“千古兴亡几春梦,只将闲话付渔樵。”写自古以来的兴亡更迭,就如同春天里的一场梦一般短暂;我们只需把那些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寄托给那些捕鱼砍柴的渔翁樵夫们吧。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超脱态度,又通过对比古今的兴衰得失,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以洛阳为背景,通过描述洛阳的历史变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它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又有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它既有对过去的追忆,又有对未来的展望。这种跨越时空的思考和感悟,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