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公楼上鄂城头,乘月今为第几秋。
大地长天俱并照,明河晦海各分流。
寒光下泻方诸溢,颢气高腾沆瀣浮。
不见故人吴季子,百年清兴若为酬。

诗句释义与赏析

用前韵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感慨

  1. 诗句原文与注释
  • 诗句原文:庚公楼上鄂城头,乘月今为第几秋。
  • 注释翻译:庾公楼上在鄂城,月亮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我在这高楼之上,不禁感叹岁月已过,不知已是第几个秋天了。
  • 译文:庾公楼高耸在鄂城的顶端,月光照耀下更显壮观。如今站在楼上,不禁思考自己已经度过了许多个秋天。
  1. 赏析与情感表达
  • 赏析:此诗以“庾公楼”为背景,通过对明月和四季流转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的“第几秋”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情的渴望。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比自然景观的变化,抒发了自己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人吴季子的怀念,以及对清兴生活无法完全回报的无奈。
  1. 关键词解释与分析
  • 关键词:“庚公楼”、“第几秋”
  • 解释:庚公楼是诗人所在之地,也是其情感寄托之处。而“第几秋”则通过时间流逝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命历程的感慨和反思。
  • 分析:这两个关键词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发对人生和友情的思考和感慨。
  1. 诗歌结构与艺术手法
  • 结构:本诗采用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景物,第二部分抒发情感。
  • 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第几秋”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而“寒光下泻方诸溢”则描绘了自然的壮丽景象,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1. 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和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文化价值:作为元代诗词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宋代诗词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元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