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昏瞆底须嗟,声色双忘也自嘉。
秋枕不惊风外叶,春杯长对雾中花。
海师唱道禅多悟,张籍题诗字半斜。
幸有灵台长不昧,目观耳听总无差。

昏瞆一首老来昏瞆底须嗟,声色双忘也自嘉。

秋枕不惊风外叶,春杯长对雾中花。

海师唱道禅多悟,张籍题诗字半斜。

幸有灵台长不昧,目观耳听总无差。

注释:

昏瞆:形容年老糊涂、不明事理的状态。

底须嗟:应该感到惋惜。

声色双忘:指忘记声音和颜色。

海师:僧人,泛指佛教僧侣。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称佛教为禅宗。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灵台:指心,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的,故称心为灵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境界。首句“老来昏瞆底须嗟”,意为年纪大了,糊涂了,但也不必过于自责。因为“声色双忘”是一种高深的境界,能够忘记声音和颜色。这里的“声色”指的是世俗的声音和色彩,只有通过忘却它们,才能够达到心灵的宁静。

接下来两句“秋枕不惊风外叶,春杯长对雾中花”,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秋天的枕头不会被风吹动,因为心如止水,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春天的酒杯常常对着雾中的花朵,因为心境清澈,不被世俗的诱惑所迷惑。这些描述都体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赞美。

接下来的“海师唱道禅多悟,张籍题诗字半斜”,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追求的精神价值。佛教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此修行者要放下一切执着,回归本心。而张籍作为一位文人,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这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赞美。

最后两句“幸有灵台长不昧,目观耳听总无差”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灵台是佛教用语,指心的本性,也就是清净的心。诗人庆幸自己的灵台永远清明,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无论是看还是听,都能够保持清晰的判断和理解。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赞美,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精神自由的价值观。它鼓励人们放下世俗的困扰,回归内心的平静与清澈,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