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名山识异人,心如木石气如春。
坐禅霜叶秋埋膝,行道天花日绕身。
有钵相传元是幻,无锥可著本非贫。
惟馀潭底中秋月,对写龙峰面目真。
诗句翻译与赏析:
- 曾向名山识异人,心如木石气如春。
- 诗句释义: 曾经在著名的山中遇见一位非凡的人,他的内心如同坚不可摧的木头和石头一样坚定,他的心境如同春天一样温暖和煦。
- 关键词注释: “名山” - 指著名的高山或圣地。”异人” - 指非凡的人物或高僧。”心如木石” - 形容内心坚强、坚定不移。”气如春” - 形容心态乐观、温暖。
- 赏析: 此句描绘了诗人遇见一位具有非凡品质和深厚内在修养的高僧,展现了其内心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
- 坐禅霜叶秋埋膝,行道天花日绕身。
- 诗句释义: 坐在禅定中时,周围的霜叶被落叶覆盖,秋天的冷意似乎都凝聚在膝盖上;行走在修行的道路上时,天空中的云彩仿佛飘动的花朵,阳光环绕在周围。
- 关键词注释: “坐禅” - 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通过静坐冥想来净化心灵。”霜叶” - 秋天特有的景象,树叶被霜打后变红,形成美丽的景观。”秋埋膝” - 形容坐禅时四周环境寒冷,感觉像霜雪压膝。”天花” - 这里比喻修行者的行为和态度如同天空中飘舞的花瓣,美好而神圣。
- 赏析: 这句诗通过对比描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修行方式,一种是静坐冥想,一种则是在大自然中行走修行,表现了修行方式的不同以及修行者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 有钵相传元是幻,无锥可著本非贫。
- 诗句释义: 有的僧人带着钵盂四处传教,这其实是虚幻不实的;没有锥子,也不需要贫穷才能修行。
- 关键词注释: “钵盂” - 古代僧人用来盛饭的工具,此处指代僧侣。”传说” - 指那些关于宗教或修行的传说和信念。”幻” - 虚幻,不真实。”锥” - 古代计量单位,一锥等于六寸。”非贫” - 表示不需要物质财富也能修行。
- 赏析: 这句话批评了那些将宗教修行视为追求名利的人,强调真正的修行不在于物质财富,而在于心灵的清净和对真理的追求。
- 惟馀潭底中秋月,对写龙峰面目真。
- 诗句释义: 只有潭底清澈的水面上倒映着中秋明亮的月亮,它完美地映射出龙峰的真面目。
- 关键词注释: “潭底” - 指的是深水潭底部。”中秋月” - 指中秋节时的月亮,象征团圆和完美。”龙峰” - 指山峰,这里可能是指某个有名的山峰。”面目真” - 形容景色或事物的真实面貌。
- 赏析: 此句描绘了月光照耀下水面上的反射景象,通过这种自然之美来反衬出修行者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修行者追求真理和自我完善的决心。
综上所述: 这首诗通过对不同修行方式的描绘,以及对修行者心境和环境的细腻刻画,展示了修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心状态的转变。通过比较“坐禅”和“行道”、“霜叶”和“天花”,诗人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传达了禅宗哲学中的“空”观念,即世间万物皆是虚幻,唯有内心的清净和智慧才是真正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