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居金华山之东,我居金华山之西。东西相望二百里,半面未识心相知。
扳条采荣远莫致,梦中往往或见之。子持一卷易,我携一篇诗。
此诗此易世不识,与子共作千年期。前乎千载事已矣,后乎千载谁是非。
握手论心语未了,松风万壑寒生衣。山深梦断不可觅,落花耿耿寒梅枝。
起视金华万山顶,惟有白云来去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与友人吴子真之间友情的写照。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第1-2句: 子居金华山之东,我居金华山之西。东西相望二百里,半面未识心相知。

注释:

  • 子居:指的是吴子真。
  • 金华山:指浙江金华一带的山脉。
  • 西:表示位置相对性。
  • 二百里:形容距离不远。
  • 半面未识:表明两人虽远隔重洋但彼此尚未完全认识。
  • 心相知:表达了尽管地理上相隔,但情感上却能够相通。

赏析:

此联通过描绘地理位置的接近,表现了两位朋友虽远隔千里,但心与心的紧密相连。”半面未识”则强调了他们虽然未曾面对面地相见,但彼此的心意已经通过书信等方式相互理解。

第3-4句: 扳条采荣远莫致,梦中往往或见之。子持一卷易,我携一篇诗。

注释:

  • 扳条:可能是指某种植物或药材。
  • :”荣”通“荣”,这里可能是指一种草药。
  • 梦往往:常常在梦中出现。
  • 子持一卷易:指吴子真拿着一本书。
  • :一本简易的经文或书籍。
  • 我携一篇诗:指李白带着自己的诗篇。

赏析:

这一联描述了两位好友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通过梦境中的交流,彼此的心灵得以相通。李白通过赠送诗篇,而吴子真以书会友,体现了古代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5-8句: 此诗此易世不识,与子共作千年期。前乎千载事已矣,后乎千载谁是非。

注释:

  • 此诗:这里的诗句。
  • 此易:可能是一本易学的书。
  • 世不识:世人不了解这诗歌的意义。
  • 与子共作千年期:意指李白和吴子真约定要共同创作出千古流传的佳作。
  • 前乎千载:指过去的时间。
  • 后乎千载:指未来的时间。
  • 谁是非:问世间谁又能判断是非对错?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李白和吴子真对于友谊和创作价值的认识,认为只有真正了解的人才能欣赏其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两位文人对于超越时空界限,留下不朽作品的共同追求。

第9-10句: 握手论心语未了,松风万壑寒生衣。山深梦断不可觅,落花耿耿寒梅枝。

注释:

  • 握手论心语未了:比喻真挚的友谊和深入的对话还未结束。
  • 松风万壑:形容山间松树林立,风声如波涛般起伏。
  • 寒生衣:指山风吹过松林,使得衣服感觉寒冷。
  • 山深梦断不可觅:意味着在山中寻找梦境已不可能。
  • 落花耿耿寒梅枝:形容梅花在冬日依然坚韧绽放的景象,落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化。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两位朋友在山间的一次深夜对话,以及他们在梦中无法找到对方的情景。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友情的深厚和人生的无常。同时,梅花的坚韧也暗喻着两位文人不屈的精神。

第11句: 起视金华万山顶,惟有白云来去飞。

注释:

  • 起视金华万山顶:从高处看金华山的山顶。
  • 白云来去飞:描述天空中云彩的轻盈飘渺,好像随时都在变幻。

赏析:

最后一句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俯瞰脚下云雾缭绕,感受着大自然的壮美和自己内心的平静。这不仅是对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领悟——一切皆是暂时的,只有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平和才是永恒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