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冥未判初,动静根已互。
阴阳无停机,一阖一辟户。
太虚本块气,无形何八柱。
四时自尔行,列星自尔布。
吾闻女娲氏,曾把五色补。
补处绝无痕,亦有未补处。
日无息不运,何处独阴雾。
有龙衔烛照,终日烧不住。
玉川子有言,日月作眼行。
应不外幽独,同此双眼睛。
彼何地而暗,乃假烛以明。
亦有无烛地,暗塞幽冥冥。
吾不解其故,苍苍徒具形。
试唤卢仝鬼,为我叩太清。

【译文】

鸿冥未判初,动静根已互。

阴阳无停机,一阖一辟户。

太虚本块气,无形何八柱。

四时自尔行,列星自尔布。

吾闻女娲氏,曾把五色补。

补处绝无痕,亦有未补处。

日无息不运,何处独阴雾。

有龙衔烛照,终日烧不住。

玉川子有言,日月作眼行。

应不外幽独,同此双眼睛。

彼何地而暗,乃假烛以明。

亦有无烛地,暗塞幽冥冥。

吾不解其故,苍苍徒具形。

试唤卢仝鬼,为我叩太清。

【注释】

  1. 天问:指《天问》。《天间》是屈原在《楚辞·九辩》中提出的疑问,后被王逸解释为“尧、舜之民”对“天命之难知”的质问。后来人们常用“天问”来表示对天地、宇宙等提出的问题。
  2. 鸿冥:即鸿濛。传说上古时代的混沌元气(天地未分前的状态),又称鸿蒙。
  3. 未判:没有区分,不分。
  4. 动:指阳。
  5. 静:指阴。
  6. 机:比喻关键。
  7. 阖:关闭。
  8. 辟:推开。
  9. 太虚:指虚空,宇宙空间。
  10. 块气:指元气(宇宙间的物质)。
  11. 八柱:指八卦。八卦由八个卦象组成,象征宇宙万物。
  12. 自尔:自己如此。
  13. 尔:代词,你。
  14. 女娲氏:传说中的创世女神。
  15. 补处:指用五色土补天的地方。
  16. 无痕:指补天的痕迹不明显。
  17. 息:停止运行,这里指太阳的运行。
  18. 阴雾:指阴霾。
  19. 烛:蜡烛。
  20. 玉川子:唐代著名道士,姓司马,名承祯,又号玉真子。他曾经写过一篇《坐忘论》,主张修道者应当忘掉一切杂念,达到心与物合一的境界。
  21. 日月:指日月星辰。
  22. 幽独:偏僻、寂静的地方。
  23. 双眼睛:指人的两只眼睛。
  24. 暗:黑暗,昏暗。
  25. 烛:蜡烛。
    【赏析】
    这是一篇充满哲理和神话色彩的诗作,通过描绘宇宙的生成和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法则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现象的探索精神。
    诗人通过对“鸿冥未判初,动静根已互”的描述,引出了对宇宙生成过程的思考。这里的“鸿冥”指的是混沌初开时的状态,而“未判”则表示尚未明确区分开来。接着,“动静根已互”则暗示了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这种描述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也展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特点。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宇宙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类在其中的作用。“太虚本块气,无形何八柱”一句,将无形的元气比喻为支撑天地的八根柱子,形象地展示了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四时自尔行,列星自尔布”则指出了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如四季轮回、星辰闪烁等,都是自然法则的体现。
    诗人还通过“吾闻女娲氏,曾把五色补”一句,引入了神话传说的元素。女娲氏作为创世神的形象,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她用五彩石补天的行为,既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也是对人类自身能力的肯定。同时,这也暗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难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坚韧。
    诗歌的最后部分却转向了一种悲观和无奈的态度。“日无息不运,何处独阴雾”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阴霾天气的无奈和困惑。而在“有龙衔烛照,终日烧不住”一句中,则通过龙的形象象征了人类试图驱散黑暗的努力和坚持。尽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最终仍未能完全驱散阴霾。
    整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更体现了他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人类社会困境的关切。它既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评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