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住平阳县,无家不读书。
计偕今已废,师授未应疏。
兵革崩腾后,衣冠丧荡馀。
别怀似难写,吾道竟何如。
注释:
君住平阳县:指杜景齐的住处。
无家不读书:没有一个家庭不是在读书学习。
计偕今已废:现在的科举考试已经废止。
师授未应疏:老师的教学没有中断,我也没有停止学习。
兵革崩腾后:战争结束后。
衣冠丧荡馀:衣冠是指士大夫阶层,这里指战乱后社会动荡不安,士人的地位下降。
别怀似难写:我的离别之情难以表达。
吾道竟何如:我的人生道路究竟怎么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杜景齐归平阳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首句“君住平阳县”,直接点明友人的居住地,这是对友人生活环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友人的一种赞美。平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第二句“无家不读书”,则进一步强调了友人对知识的渴望和热爱。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实属不易。这也是诗人对友人的一种赞赏。
第三句“计偕今已废”,则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揭示。科举考试已经被废止,这对于许多士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和挫折。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感到绝望,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追求知识的决心。
第四句“师授未应疏”,则表明了诗人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尽管自己未能参加科举考试,但仍然坚持学习,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这也体现了诗人的坚韧不拔和毅力。
第五句“兵革崩腾后”,是对战争结束后社会状况的描述。战乱之后,社会动荡不安,士人的地位下降,许多人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困境。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第六句“衣冠丧荡馀”,则是对战后士人阶层境遇的概括。衣冠原指士大夫阶层,这里指战乱后士人的社会地位和尊严受损,他们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和地位。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士人阶层的深深同情和关注。
最后两句“别怀似难写,吾道竟何如”,则是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反思和思考。他的离别之情难以表达,这是因为他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命运的担忧。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究竟会如何。
这首诗以送别友人为题,通过描绘友人的生活环境和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深的关怀和牵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思考。诗人通过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对战乱后士人阶层的描写和关注,表达了自己对士人阶层命运的同情和关注。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充满了诗人对友情和人生的感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