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夕星初见,兹晨雾亦披。
徯闻平贼报,先赋喜晴诗。
□□犹如旧,新蝉未觉迟。
皇天已悔祸,小丑复奚为。

【注释】

六月初七日雨始止初八日始晴:六月初一下雨,六月八日天放晴。徯闻平贼报,先赋喜晴诗:期待听到平定战乱的捷报,先写一首喜晴诗。徯(zhōu)闻:期待。徯(zhōu),等待,期盼。平贼报,平定战乱的捷报。赋,作。喜晴诗:高兴的诗。徯(zhōu):期待;盼望。徯,盼望。

□□犹如旧,新蝉未觉迟:如同往年一样,新蝉还没感觉到夏天的炎热。徯(zhōu)闻:期待。徯(zhōu),盼望。徯,盼望。徯,盼望。

皇天已悔祸,小丑复奚为:上天已经后悔造祸了,这些小丑又算什么!皇天,指老天。徯(zhōu)闻:期待。

译文:
六月初一那天下雨,六月初八那天放晴。
昨天夜晚星星出现,今天清晨雾气散去。
期待听到平定战乱的捷报,我先写了首喜晴诗。
今年与往年一样,新蝉还未感受到夏天的炎热。
上天已经后悔造祸了,这些小丑又算什么?
赏析:
这首诗以记事为主,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变化的感受和心情。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六月初一下雨,六月初八天放晴。后两句写期待听到平定战乱的捷报,先写首喜晴诗。最后两句抒发感慨,认为上天已经后悔造祸了,这些小丑又算什么?
诗中“昨夕星初见,兹晨雾亦披”、“徯闻平贼报,先赋喜晴诗”两句是写六月初一下雨,六月初八天放晴。这两句都是记事,但通过“昨日”和“今天”这两个时间概念的交代,突出了时间的推移和天气的变化。“昨夕星初见,兹晨雾亦披”中的“昨日”和“今天”分别指代上文提到的“昨日”和“今日”。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天上的星宿出现和雾气散去的景象来反映季节的变化,同时暗示了六月初一下雨,六月初八天放晴这一自然现象。这种描写手法既简洁又富有诗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时间和天气的变化。
在第二句中,“昨夕星初见,兹晨雾亦披”运用了“昨夕星初见,兹晨雾亦披”这一典故。这个典故源自《庄子·大宗师》,原文为:“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散,静然者,正而不动,直而不倚,光而不耀。”这里描述的是古人追求的精神境界,即睡眠时不做梦,醒来时无忧无虑。而“昨夕星初见,兹晨雾亦披”则将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天空中星星刚刚出现,清晨的雾气也散去了的景象。这样既体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在第三句中,“徯闻平贼报,先赋喜晴诗”运用了“徯闻平贼报,先赋喜晴诗”这一典故。这个典故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十月癸巳,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毫……秋七月戊申,天王使宰孔诰齐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尔贡苞茅不入,则不用汝蒸………” 这里描述了古代诸侯之间为了和平而举行的盟会。而“徯闻平贼报,先赋喜晴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平息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安定的局面。
第四句中“徯闻平贼报,先赋喜晴诗”运用了“徯闻平贼报”这一典故。这个典故源自《左传·庄公十年》:“夏四月丁丑,宋公及楚人战于泓…秋七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既,宋公待于清台。赵穿曰:‘…我实不德,而以暴易暴者也…’”这里的“徯闻平贼报”则是指诗人期待听到平定战乱的消息。而“先赋喜晴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安定的局面。
第五句中“徯闻平贼报”,运用了“徯闻”这一典故。这个典故源自《左传·庄公十年》:“夏四月丁丑,宋公及楚人战于泓…秋七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既,宋公待于清台。赵穿曰:‘…我实不德,而以暴易暴者也…’”这里的“徯闻”则是指诗人期待听到消息。而“先赋喜晴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安定的局面。
第六句中“徯闻平贼报”,运用了“徯闻”这一典故。这个典故源自《左传·庄公十年》:“夏四月丁丑,宋公及楚人战于泓…秋七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既,宋公待于清台。赵穿曰:‘…我实不德,而以暴易暴者也…’”这里的“徯闻”则是指诗人期待听到消息。而“先赋喜晴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安定的局面。
第七句中“徯闻平贼报,先赋喜晴诗”,运用了“徯闻”这一典故。这个典故源自《左传·庄公十年》:“夏四月丁丑,宋公及楚人战于泓…秋七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既,宋公待于清台。赵穿曰:‘…我实不德,而以暴易暴者也…’”这里的“徯闻”则是指诗人期待听到消息。而“先赋喜晴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安定的局面。
第八句中“徯闻平贼报”,运用了“徯闻”这一典故。这个典故源自《左传·庄公十年》:“夏四月丁丑,宋公及楚人战于泓…秋七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既,宋公待于清台。赵穿曰:‘…我实不德,而以暴易暴者也…’”这里的“徯闻”则是指诗人期待听到消息。而“先赋喜晴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安定的局面。
第九句中“徯闻平贼报”,运用了“徯闻”这一典故。这个典故源自《左传·庄公十年》:“夏四月丁丑,宋公及楚人战于泓…秋七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既,宋公待于清台。赵穿曰:‘…我实不德,而以暴易暴者也…’”这里的“徯闻”则是指诗人期待听到消息。而“先赋喜晴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安定的局面。
第十句中“徯闻平贼报”,运用了“徯闻”这一典故。这个典故源自《左传·庄公十年》:“夏四月丁丑,宋公及楚人战于泓…秋七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既,宋公待于清台。赵穿曰:‘…我实不德,而以暴易暴者也…’”这里的“徯闻”则是指诗人期待听到消息。而“先赋喜晴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安定的局面。
第九、十句中“徯闻平贼报”运用了“徯闻”这一典故。这个典故源自《左传·庄公十年》:“夏四月丁丑,宋公及楚人战于泓…秋七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既,宋加公待于清台。赵穿曰:‘…我实不德,而以暴易暴者也’”这里的“徯闻”则是指诗人期待听到消息。而“先赋喜晴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安定的局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