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陈王致太平,转头已听黍离声。
陪臣僣上三归备,霸国邀君九鼎轻。
释氏谈空端有理,词人赋恨岂无情。
燠年寒岁频更换,未抵黄河一度清。

周朝

七月陈王致太平,转头已听黍离声。

陪臣僭上三归备,霸国邀君九鼎轻。

释氏谈空端有理,词人赋恨岂无情。

燠年寒岁频更换,未抵黄河一度清。

译文:
在周朝时期,陈王实现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宁。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他回头望去,却发现已经听到《黍离》这首诗的哀伤之声。作为诸侯国的陪臣,他们拥有三公的尊位却仍然谦卑,而作为霸主的国家,邀请君王享用九鼎之重的美食却显得轻贱。

在佛教中,谈论虚空的道理是合乎道理的;但词人在写诗时,却表达出了无尽的哀愁,难道不是有情的吗?虽然岁月交替,炎热与寒冷不断更迭,但这些都无法像黄河水一样清澈,只有黄河的水才能一洗尘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和感慨。通过对比陈王在周朝时的繁荣与后来的衰落,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感慨。诗中通过对陪臣、霸主、词人的描绘,反映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和情感,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最后两句则通过黄河水的比喻,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