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出瘴岭,弱冠历吴楚。
晚涉大漠寒,远吊长城古。
失□得谤讟,少乐多辛苦。
侵寻四十年,复此守环堵。
松楸仅有存,骨肉化为土。
岂不登一名,贫甚于父祖。
行行荒篱间,寒华粲可数。
惟酒足解愁,钱尽不得酤。
【译文】
三岁离开瘴疠之地,弱冠之年历尽吴楚之地。
晚年漫游大漠寒天,远访长城古迹。
失去官职受人诽谤,少有欢乐多辛劳。
岁月流逝四十载,又来此守旧居。
松柏已仅存半边,骨肉已成尘土。
难道只能登一登名山,贫困比父祖更甚。
行行之间荒草间,寒冷的花可以数得清。
惟有酒能解我愁闷,钱用尽了不得买。
【注释】
- 秋晚杂书三十首:指作者在秋天所作诗歌。杂书,即诗篇。30首,即三十二首。2. 三岁:三岁,指作者出生时。3. 瘴岭:南方湿热的山岭。4.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称弱冠。5. 吴楚:泛指江南一带。6. 大漠:辽阔的沙漠。7. 长城古:指万里长城。8. 失□得谤讟(dù):指因被诬告而受到指责和诽谤。9. 少乐多辛苦:少有快乐,多有艰辛。10. 侵寻:经过多年。41. 环堵:环绕的墙壁。12. 松楸(qiū):松木和楸树。13. 骨肉化为土:形容死亡的悲哀。14. 登一名:登名山。15. 贫甚于父祖:贫困程度超过自己的父母和祖先。16. 荒篱(lí):荒凉的篱笆。17. 寒华粲可数:形容菊花开放时洁白如雪的花朵。18. 惟酒足解愁:只有饮酒才能解除忧愁。19. 钱尽不得酤(gū):钱币用完,连买酒的钱都没有。20. 酤:买酒。
赏析:
《秋晚杂书三十首》,是元代诗人戴良创作的组诗作品。此诗为其中的第三首。全诗通过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无奈,对贫富差距的不满,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之情。
第一句“三岁出瘴岭”,诗人回忆起自己在三岁时就离开了家乡,前往南方求学或谋生。这里的“瘴岭”指的是南方湿热的山岭,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恶劣、气候潮湿、疾病肆虐的状况,以及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求生存的挑战和不易。
第二句“弱冠历吴楚”,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年少时期的经历。弱冠之年(即二十岁)的他,已经游历过吴地和楚国(今安徽、江苏一带),这反映了诗人年轻时的才华和抱负,以及他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所付出的努力和奋斗。
第三句“晚涉大漠寒”,则转向了诗人晚年的经历。这里的“大漠”指的是广阔的沙漠地带,象征着孤独、寂寞和艰辛的生活。诗人晚年漫游大漠,远离家乡,面对的是一片荒凉和冷清,这反映了他晚年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第四句“远吊长城古”,继续描述诗人晚年的生活。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和不屈。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然而,这种感情也透露出诗人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第五句“失□得谤讟”,意味着因为被诬告而受到指责和诽谤。这反映了诗人在仕途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他在追求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和挣扎。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揭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第六句“少乐多辛苦”,进一步描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少乐”意味着生活中的乐趣很少,而“多辛苦”则强调了生活中的艰辛和困苦。这反映了诗人在追求理想和事业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困难,以及他对于生活现状的失望和无奈。
第七句“侵寻四十年”,诗人回顾了自己在官场中度过的漫长岁月。这里的“侵寻”意味着时间的逐渐流逝,而“四十年”则强调了这段时间的漫长和长久。这反映了诗人在仕途中的坚持和执着,以及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和勇敢。
第八句“复此守环堵”,诗人回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回到简陋的居室内守护家业。这里的“环堵”指的是围绕墙壁的小屋,象征着狭小、简陋的生活空间。这反映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限制和约束,以及他对于家庭和责任的承担和担当。
第九句“松楸仅有存”,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家族的现状。这里的“松楸”指的是坟墓,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而“仅有存”则强调了家族成员的减少和衰败。这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家族未来的担忧和忧虑,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第十句“骨肉化为土”,则是对家族成员不幸命运的高度概括。这里的“骨肉”指的是亲人和朋友,而“化为土”则强调了他们的死亡和消失。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和珍惜,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生命脆弱性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第十一句“岂不登一名”,诗人发出了对官场生涯的感慨。这里的“登一名”指的是登上功名之位,象征着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获得。然而,诗人却表示自己并不渴望这样的成就,而是更加关注于内心的安宁和满足。这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淡然和超脱,以及他对于精神追求的重视和追求。
第十二句“贫甚于父祖”,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贫穷的无奈和感慨。这里的“贫甚于父祖”意味着自己的贫困程度超过了自己的父母和祖先。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财富和地位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他对于贫穷的深刻理解和感慨。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和超越。
第十三句“行行荒篱间”,继续描绘了诗人在荒凉的篱笆间的行走场景。这里的“荒篱间”象征着诗人身处的环境艰苦、荒凉,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境遇的无奈和感慨,以及他对于未来命运的担忧和焦虑。
第十四句“寒华粲可数”,则是对菊花盛开时美丽景象的赞美。这里的“寒华”指的是菊花在寒冷季节中绽放的美丽花朵,而“粲可数”则强调了花朵数量之多、色彩之鲜艳。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十五句“惟酒足解愁”,表达了诗人通过饮酒来忘却烦恼的情感。这里的“惟酒”指的是唯一的解愁之物——酒,它能够暂时麻痹人的感受,让人忘记痛苦和忧伤。然而,诗人却意识到这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心的困扰和痛苦。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我解脱方式的批判性思考。
第十六句“钱尽不得酤”,则是对金钱匮乏带来的无奈和挫败感的揭示。这里的“钱尽”意味着所有的钱财都已经耗尽,而“不得酤”则表示即使有钱也无法购买到酒来消愁解闷。这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经济困境和挫折,同时也揭示了他对物质追求的无力感和社会现实的冷酷无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身经历的描述和感慨,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现状和精神世界。其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些诗句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元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