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为火之气,欲雨烟不散。阳为阴所遏,炎焰变舒缓。
云乃水之气,欲雨云乃浮。阴为阳所爨,饙馏成波流。
残秋穷腊百馀日,小园不曾鞋底湿。东风欲动问行程,山中比夜雨连明。
吾闻阴阳交媾,始生万物。不蒸不发,不渍不茁。往者久晴,欲驾遄辍。
今行而雨,咎天何说。然则紫阳山人老如此,夫岂得已有行役。
皇天肯念行路难,岂不能顷刻之间一扫云烟红日出。
诗句原文:
问 雨,烟为火之气。欲雨不散,阳为阴所遏,炎焰变舒缓。云乃水之气,欲雨云乃浮。阴为阳所爨,饇馏成波流。
译文与注释:
- 诗意解析:
- 问雨: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
- 烟为火之气:暗示着火的本质是由烟气构成的,强调了火与烟之间的密切关系。
- 欲雨不散,阳为阴所遏:描述了天气现象中雨水即将到来却未能完全散去的情景,揭示了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
- 炎焰变舒缓:描绘了火势由猛烈逐渐转为温和的过程,反映了自然界能量转化的现象。
- 云乃水之气,欲雨云乃浮:指出云是水汽凝结的结果,且在雨水来临前,云朵会飘浮在空中。
- 阴为阳所爨:形象地表达了阴气被阳气所推动,形成降雨的过程。
- 饇馏成波流:比喻水汽凝聚成水滴,形成了波纹状的水流。
- 关键词解读:
- 烟、云、水:这些元素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物质基础,也象征了变化和发展。
- 火、气、风:分别代表能量形式,强调了自然界中力量的动态平衡。
- 阳、阴:传统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概念,体现了自然界中相互依存的关系。
- 文化内涵:
- 此诗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诗人提出了关于事物变化与发展的道理,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 赏析角度:
- 可以从气象学的角度理解“欲雨不散”的现象,体会自然界的能量转换。
- 从文学的角度赏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化、对比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阴阳”的概念,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 创作背景:
- 此诗可能出自宋代诗人之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环境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 作品可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引发对自然现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