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庐插南斗,其西柴桑山。
我往挹风竹,如听渊明言。
作歌以自挽,于今垂千年。
有口可与饮,公心谁其传。
【注释】
康庐:即庐山,在今江西星子县。南斗:《史记·天官书》说:“南斗,斗魁第六星曰天蓬”。《汉书·天文志》说:“南斗为魁”,故称“南斗魁”。插:插入。柴桑山:陶渊明曾在柴桑居住,所以这里以柴桑代称庐山。我往挹风竹:我来到庐山,吹过竹林。挹:吸。风竹:清风中的竹子。如听渊明言:好像听到了陶渊明的言辞。渊明:陶渊明字元亮,是东晋末年诗人。他隐居田园,不问世事,自号五柳先生。作歌以自挽:作了一首诗,自我安慰。自挽:自我解嘲、自我排解。公心谁其传:我的胸怀,谁能继承?公心:指大丈夫的胸怀。谁其:谁能。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怀人的诗,借吊陶潜,抒发自己的怀抱和理想。
首联写庐山的位置和环境。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因有七峰耸起如北斗七星之形,又因地处江南,故称南斗(即北斗星)。西面有柴桑山,即陶潜隐居之地。《史记·天官书》说:“南斗六星,天之府库。”又说:“南斗六星君名,天之左角”。因此,此句暗含庐山在天上。这一句看似平淡,实则含蓄,耐人寻味。
颔联承首联而来,由远及近,从整个庐山写到柴桑山。我来到庐山,吹着竹林,似乎听到了陶渊明的言辞。这句是说自己来到庐山,仿佛听到陶渊明在耳边说话似的。
颈联是全篇的关键所在。诗人说自己要唱一首新词来排解忧愁,可是如今已垂老千年,无人能够理解了。“作歌”二句,一扬一抑,感情激荡。“自挽”二字,表明自己已经意识到人生短暂,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虚度年华,但“于今垂千年”则表示自己无法做到。
尾联点出自己虽然已年逾花甲,却仍怀壮志不已,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伟大抱负,继承自己的遗志。“可与饮”二字,既指自己胸怀壮志、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指自己的政治主张。“公心”指大丈夫的胸怀,“谁其”意为“谁能”。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志同道合者的期望。
这首诗是作者在晚年时写的,当时他虽已退隐江湖,但仍心系天下,渴望有识之士能了解自己的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