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功亦云可,于世能无情。
屈体丧厥节,宁若埋我名。
极不过馁死,馁死胜饱生。
是翁醉中语,细味足叹惊。
寄奴复典午,吾其无目成。

注释:

立功也可以说是可,在世上能无情。

屈身丧其节操,宁可埋没我的名字。

极度不过饿死而死,饿死胜过吃饱而生。

这位老人醉中之言,细细品味足以叹为惊奇。

寄奴复掌朝政,吾将无目而不成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陶渊明饮酒时所赋,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和对功名利禄的看法。

第一句“立功亦云可”,作者认为,只要能够有所建树,那么就是值得称颂的。这里的“立功”可以理解为立德、立功、立言,即道德、事业、言论三个方面都要有所成就。这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即认为人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要在道德上有所修养。

第二句“于世能无情”,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世上不存私心,那么他的品行就会更加高尚。这里的“无情”可以理解为无私、无欲,即不追求个人的利益,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观念,即他认为人的高尚品质应该源于无私、无欲。

第三句“屈体丧厥节”,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过于屈从他人,以至于丧失自己的节操,那么他的人生就会失败。这里的“屈体”可以理解为卑躬屈膝,“丧厥节”则是指丧失自己的节操。这反映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即他认为人的高尚品质应该源于自尊、自信,而不是卑躬屈膝、丧失节操。

第四句“宁若埋我名”,作者认为,与其让自己的名声被埋没,不如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这里的“宁”可以理解为宁可、宁愿,“埋我名”则是指让自己的名声被埋没。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他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名声,而在于生命的意义。

第五句“极不过馁死”,作者认为,最坏的情况就是饿死而死,这样的结局比活着却饱食终日要好。这里的“极”可以理解为极限、最高点,“馁死”则是指饿死而死。这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哲学,即他认为人生应该有尊严和价值,不应该为了生存而牺牲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第六句“馁死胜饱生”,作者认为,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也不愿过着饱食终日的生活。这里的“馁死”与前一句的“馁死”意义相同,“生”则是指生活。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他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追求。

第七句“是翁醉中语,细味足叹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是这位老人醉中之言,仔细品味足以令人惊叹。”这里的“醉中语”可以理解为醉话、酒话,“细味”则是指仔细品味。这体现了作者对诗歌的评价,他认为这首诗的表达方式独特,值得细细品味,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惊叹。

第八句“寄奴复典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寄奴(指南朝梁武帝萧衍)又执掌朝政。”这里的“寄奴”可以理解为南朝梁武帝萧衍,“典午”则是指执掌朝政。这体现了作者的政治观点,他认为寄奴(萧衍)重新执掌朝政是合理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九句“吾其无目而不成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将无法完成事情。”这里的“目”可以理解为眼睛、视力,“成事”则是指完成事情。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他认为人生应该有目标和追求,即使视力受损,也应该坚持完成事情。

整首诗通过诗人与陶渊明的饮酒对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他认为人生应该有尊严和价值,不应该为了生存而牺牲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同时,他也强调了人生应该有目标和追求,即使视力受损,也应该坚持完成事情。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人生观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