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不骸骨,龙蚁共一朽。
圣贤独不死,天若顾之厚。
太昊初画卦,迄周兴井柳。
经制斯大备,中坠赖鲁叟。
立言栋纲常,万古绝夷丑。
荀扬犹微疵,晚出揭韩斗。
力御异端侮,圣门俨先后。
末学能臻兹,身泯誉常有。
【注释】
何人不骸骨:谁人的骨头不是腐朽的?
龙蚁共一朽:像龙蚁一样,都同归于尽。
圣贤独不死:圣贤之人只有我一个还活着。
太昊初画卦:太昊伏羲氏最初绘制八卦。
迄周兴井柳:直到周代兴盛了井宿的柳树。
经制斯大备:经邦治国的制度已经很完备。
中坠赖鲁叟:中间坠落,幸亏有鲁叟(孔子的学生)来挽救。
立言栋纲常:建立言论的栋梁是儒家学说的根本。
万古绝夷丑:万古以来没有人能超过。
荀扬犹微疵:荀况、杨雄等人还有微小的瑕疵。
晚出揭韩斗:指东汉末年扬雄和韩非子等对儒家的批判。
力御异端侮:有力地抵御外来的异端学说。
圣门俨先后:儒家学派前后相继,如师法相承。
末学能臻兹:末流学者也能学到这些。
身泯誉常有:自身消逝名誉却长存。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是苏轼在一次闲居时写下的。他以“闲居”为题,实则是在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对世事、人生、学术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抱负。
诗的前六句,写世间一切,包括他自己,都是“龙蚁共一朽”。而只有圣贤之人才“独不死”,因为他们“立言栋纲常”,即树立了自己的学说和学说的基本框架。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苏轼对儒学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他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接着八句,写儒学的发展和传承。从伏羲氏画八卦,到周文王兴盛井宿柳,再经过孔子等人的努力,儒学已“经制斯大备,中坠赖鲁叟”。但儒学的发展并没有停止,而是一直延续到今天。最后两句,写儒学的永恒性,即使到了末流学者也能达到“万古绝夷丑”的境界;而他们自己,则“身泯誉常有”,即虽然已经去世,但其名声却永垂不朽。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儒学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评态度。它既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体现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