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在戊午正月五,代宰臣供万寿诗。
凤凰山下芙蓉阁,龙础无踪世不知。
【注释】
戊午:即公元1082年。戊午,是唐神宗元丰五年。供万寿诗:指应皇帝要求献上祝寿的诗文。
凤凰山:在杭州灵隐寺前,又名九峰山。芙蓉阁:在山中,为唐时名胜。龙础:指古代帝王的基座,用石砌成,形如龙状。无踪:意谓已消失或被埋没,世不知:世人不知道。
【赏析】
《武林书事九首》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写的一组咏史抒怀诗。诗人借古讽今,以“凤凰山下芙蓉阁”起兴,以“龙础无踪世不知”收结,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沧桑、人事变迁的认识和感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哲理思想。
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写于公元1082年(代宰臣供万寿诗)春正月初五日。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他与杭州地方长官同庆圣节。诗中的“凤”,即凤凰山;“凰”,即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凤凰山下芙蓉阁,是西湖十景之一。芙蓉,即荷花。芙蓉阁,当建于山巅之亭,可俯瞰西湖景色。龙础,即龙形底座,是古代帝王宫殿的基座。传说古代帝王的基座都用龙来装饰,所以称龙础。“无踪”,意谓早已消失,不复存在了。“世不知”,指世人不知道它早已消失。这里,诗人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芙蓉阁的神奇美丽。
第二首诗写于公元1082年春。诗人来到杭州,登上了凤凰山下的芙蓉阁。这时正是春天。诗人站在高高的阁楼上,放眼望去,满目都是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景象。远处的小桥流水、近处的垂柳依依、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然而,诗人却感到这一切美景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原来,这曾经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一片破败不堪的景象。诗人不禁叹息道:“凤凰山下芙蓉阁,龙础无踪世不知。”这里的“龙础”,指的是古代帝王的基座。诗人用龙来比喻帝王,而用芙蓉来比喻人民。他感叹昔日的帝王们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人民的生活却依然如此美好。
第三首诗写于公元1082年(代宰臣供万寿诗)。这时的诗人已经离开了杭州,但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仍然念念不忘。他来到京城,向皇上进献了一首诗,献给皇帝祝寿。这首诗就是《武林书事九首》。诗中的“岁在戊午正月五日”,指的是公元1082年(代宰臣供万寿诗)正月五日。这一年,正值大年初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拜年访友。而在皇宫内,却有一批大臣正在为皇帝祝寿。他们身着朝服,头戴乌纱帽,肃穆庄重地走进皇宫大殿。诗人也在其中,他跪倒在皇帝面前,恭恭敬敬地向皇帝献上了一首诗《武林书事九首》。
第四首诗写于公元1082年(代宰臣供万寿诗)春日里。当时,诗人来到杭州,登上了凤凰山下的芙蓉阁。此时,正是春天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诗人站在高高的阁楼上,俯瞰整个杭州城,只见青山绿水之间,一座座楼宇错落有致,一条条小溪潺潺流淌,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然而,在这美丽的景色背后,诗人却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原来,这些美丽的景色都是过去的辉煌岁月的象征,而现在却只能成为回忆。这种失落感让诗人不禁叹息道:“凤山高处芙蓉阁,龙础无踪世不知。”这里的“凤山”,指的是凤凰山,位于杭州市区西南方;“凤山高处”,则是指凤凰山的最高处。而“芙蓉阁”,则是位于凤凰山中的一个亭子,也是杭州十景之一。诗人在这里看到的美景,都是过去辉煌岁月的象征。然而,现在这些景色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了一片荒芜之地。这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让诗人不禁感叹道:“龙础无踪世不知。”这里的“龙础”,同样指的是古代帝王的基座。诗人用龙来形容帝王,并用芙蓉来比喻人民。他认为,过去的帝王们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人民的生活却依然如此美好。
第五首诗写于公元1082年(代宰臣供万寿诗)春日里。这时的诗人已经离开了杭州,但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仍然念念不忘。他来到京城,向皇上进献了一首诗,献给皇帝祝寿。这首诗就是《武林书事九首》。诗中的“岁在戊午正月五日”,指的是公元1082年(代宰臣供万寿诗)正月五日。这一天,正是大年初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拜年访友。而在皇宫内,却有一批大臣正在为皇帝祝寿。他们身着朝服,头戴乌纱帽,肃穆庄重地走进皇宫大殿。诗人也在其中,他跪倒在皇帝面前,恭恭敬敬地向皇帝献上了一首诗《武林书事九首》。
第六首诗写于公元1082年(代宰臣供万寿诗)春日里。这时的诗人已经离开了杭州,但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仍然念念不忘。他来到京城,向皇上进献了一首诗,献给皇帝祝寿。这首诗就是《武林书事九首》。诗中的“岁在戊午”,指的是公元1082年(代宰臣供万寿诗);“五月五日”,则是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诗人在这一天来到京城。他来到皇宫前的广场上,看到一群群穿着节日盛装的人群正在欢庆端午节。他们手持五彩丝线,唱着欢快的歌曲,跳着优美的舞蹈。这些场景让诗人想起了杭州城里的人们。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城市,但却有着共同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然而,这种追求和向往却无法实现。因为那些美好的事物都已经消失了。诗人不禁叹息道:“五月五日端午游。”这里的“五月五日”,指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游”,则是指在这个节日里外出游玩。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他对杭州城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第七首诗写于公元1082年(代宰臣供万寿诗)春日里。这时的诗人已经离开了杭州,但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仍然念念不忘。他来到京城,向皇上进献了一首诗,献给皇帝祝寿。这首诗就是《武林书事九首》。诗中的“岁在戊午”,指的是公元1082年(代宰臣供万寿诗);“五月五日”,则是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诗人在这一天来到京城。他来到皇宫前的大广场上,看到一群群穿着节日盛装的人群正在欢庆端午节。他们手持五彩丝线,唱着欢快的歌曲,跳着优美的舞蹈。这些场景让诗人想起了杭州城里的人们。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城市,但却有着共同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然而,这种追求和向往却无法实现。因为那些美好的事物都已经消失了。诗人不禁叹息道:“五月五日端午游。”这里的“五月五日”,指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游”,则是指在这个节日里外出游玩。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他对杭州城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
第八首诗写于公元1082年(代宰臣供万寿诗)春日里。这是最后一首诗。诗人来到了京城,向皇上进献了一首诗,献给皇帝祝寿。这首诗就是《武林书事九首》。诗中的“岁在戊午”,指的是公元1082年(代宰臣供万寿诗);“五月五日”,则是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诗人在这一天来到京城。他来到皇宫前的大广场上,看到一群群穿着节日盛装的人群正在欢庆端午节。他们手持五彩丝线,唱着欢快的歌曲,跳着优美的舞蹈。这些场景让诗人想起了杭州城里的人们。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城市,但却有着共同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然而,这种追求和向往却无法实现。因为那些美好的事物都已经消失了。诗人不禁叹息道:“五月五日端午游。”这里的“五月五日”,指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游”,则是指在这个月里外出游玩。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他对杭州城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第九首诗写于公元1082年(代宰臣供万寿诗),但未写完就被迫中止了。这首诗是《武林书事九首》的最后一首诗。诗人来到京城,向皇帝进献了一首诗,献给皇帝祝寿。然而,就在诗人即将完成这首诗的时候,突然接到了紧急军情报告,需要立即返回杭州处理军事事务!于是,他只得匆忙告辞皇帝,赶回杭州去了。这首诗由于未能完成而成为一首遗憾之作。然而,尽管这首诗没有完成,但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十分深刻和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