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愁不断连天远,浊醪快似并州剪。
兴亡得丧横胸中,冰消雪释春风转。
我本不学抱朴翁,何修致此丹砂容。
服食呼吸能还童,不如但饮琉璃钟。
宝莲山南屡簪聚,醉乡不省归来处。
东邻西舍姓名谁,但记门前大樗树。

白云山房次韵马道士虚中三首

霜净天空心共远,一缕游丝无可剪。欲识人间真道人,眼近红尘念头转。历历落落一秃翁,取数过多邴曼容。从今教子为牧童,岂复敢望铭鼎钟。闲朋冷友时相聚,方寸不无暗合处。谷神玄牝要深知,钓竿须拂珊瑚树。

注释译文:
在遥远的天边,云雾散去,露出一片清澈的天空,就像一缕游丝一样,无法被剪断。想要认识真正懂得道的人,就要看他们是否能够远离尘世的繁华,保持心灵的宁静。历历落落,一个秃顶的老者,取数过多,就像邴曼容一样。从今以后教导子孙成为牧童,不再敢期望能够像古代的帝王那样拥有权势。与朋友们偶尔相聚,虽然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话语交流,但内心的默契和理解却如同暗合的规律一样自然。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谷神”、“玄牝”的深刻了解,而钓鱼竿则需要像珊瑚一样摇曳生姿。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诗中的“霜净天空心共远,一缕游丝无可剪”,寓意着诗人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他渴望能够像仙人一样,超越尘世的纷扰,达到心灵的自由境界。

诗中的“眼近红尘念头转”,则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功名的淡泊之心。他认为,真正的道人应该远离红尘,不被世俗的名利所动。这种观念体现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于道义的深思。

诗中的“从今教子为牧童,岂复敢望铭鼎钟”,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后代的期望。他认为,教育孩子成为牧童,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富贵之人,而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回归自然,体验生活的本真。这种观念体现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内心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他的诗作既有深沉的内涵,又有优美的语言,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