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木兰女郎代戍边,铁甲卧起二十年。不知谁作古乐府,至今流传木兰篇。
又不见公孙大娘舞剑器,挥霍低昂动天地。我杜少陵有长歌,每一读之生壮气。
汉时昭君颜如花,强令出塞禁风沙。马上无以写愁思,推手为琵却手琶。
昭君死作青冢土,琵琶却传来汉家。一弦一字万怨恨,始听欢乐终咨嗟。
燕代佳人有于氏,春日黄莺韵桃李。齿犀微露朱砂唇,手荑缓转青葱指。
声外调声非杆拨,意中写意自宫徵。曲阑歌罢或潸然,何能动人一至此。
有时不用琵琶歌,辩如仪秦勇贲轲。武昌东西说赤壁,洙泗南北夸黄河。
一炬一失百万却,古今胜败何其多。拔山盖世亦泪下,骓兮虞兮奈若何。
老夫嗜好无它癖,为尔看朱几成碧。白发多情似乐天,衫袖江州司马湿。
前身不是木兰旧女郎,今生恐是公孙真大娘。哦此琵琶敲诗肠,尔或因之姓名香。
于氏琵琶行
木兰女郎代戍边,铁甲卧起二十年。
昭君死作青冢土,琵琶却传来汉家。
燕代佳人有于氏,春日黄莺韵桃李。
译文
《于氏琵琶行》描绘了一位名为于氏的琵琶演奏者,她以精湛的技艺和深情的表演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她曾经历过木兰女战士代战边疆的艰辛岁月,也曾目睹过昭君出塞的历史场景。这些经历使她对音乐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她成为了琵琶艺术的传承者。
诗中描述了一位名叫公孙大娘的舞蹈家,她的舞姿如同剑器般矫健有力,震撼人心。她的表演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更传递出了深厚的情感和故事背景。
诗中还提到了杜少陵(杜甫)的一首长歌,他在其中表达了对琵琶艺术的赞叹和敬仰之情。他的诗歌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让人们更加关注音乐艺术的发展。
诗中还讲述了一些关于琵琶的故事和传说。例如,昭君死后化作青冢土,而琵琶却流传到了汉朝。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展示了琵琶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于氏、公孙大娘和杜少陵等人物的形象和事迹,展现了中国音乐艺术的深厚底蕴和文化魅力。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鼓励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要思考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