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门四十九年多,细读公书百遍过。
今岁摘抄靖州作,遁翁堪配不传轲。

【注释】:

读魏鹤山先生渠阳集五首:读了魏鹤山先生的渠阳集。

渠阳集:指魏鹤山的诗集。《新唐书·艺文志》载有《魏鹤山文集》三卷,今已失传,只有《渠阳集》存世。渠阳是地名,在今湖南邵东县北。

五十年:四十九年登门拜访,即四十九年为知恩师。

渠阳集五首:指魏鹤山的诗作。

百遍过:一百遍读过。

靖州:州名,治所在今湖南靖县。

遁翁堪配不传轲:遁翁:隐士。不传轲:孔子曾称赞颜回“不二”而不传。不传轲,谓不传其道,不传之至德也。

【赏析】:

此诗为诗人向隐士魏鹤山先生致敬之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魏鹤山先生高尚品德、卓越才华的景仰和赞美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谦逊好学、尊贤尚德的精神风貌。

首二句点明时间与次数,突出了诗人对魏鹤山先生深厚的敬意。“四十九年登门拜访”,既表明了自己的谦逊和尊重,又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细读公书百遍过”,则进一步彰显了魏鹤山先生学识渊博、才情横溢的形象,令人敬仰不已。

诗人转而关注到魏鹤山先生的另一重要身份——隐士。“今岁摘抄靖州作”,意味着魏鹤山先生在隐居期间依然关心时事,积极为社会做贡献,他的这种精神令人钦佩。“遁翁堪配不传轲”,则是对魏鹤山先生高尚品德的赞誉。魏鹤山先生虽为隐士,却始终保持着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他的人生轨迹堪称一种独特的人生选择。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魏鹤山先生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诗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师道尊严、尊重隐士的传统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