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友陆太初,擢第岁丙辰。
同舟下歙滩,群英对枫宸。
于时程讷相,中书秉洪钧。
拔我魏静翁,丞郎厕朝绅。
明年去其位,出使洞庭滨。
回也实同行,两见桃源春。
己未入江险,鄂城飞战尘。
近岁亡国相,再造夸庚申。
金陵留举子,始获识伟人。
公年二十三,太初之馆宾。
回年三十四,太初之乡邻。
四十六载别,世事难具陈。
后岁公七帙,明年我八旬。
雪髯对举酒,谈诗如有神。
健笔涸湖海,便腹罗星辰。
匪玉亦匪珠,自有席上珍。
近世浇薄俗,百伪无一真。
二老举措间,复还天地淳。
醉乡辟坦途,永无荆与榛。
傍观果孰识,无怀葛天民。
一邑主簿领,内省忘屈伸。
归隐匡庐峰,寄雁或可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吕主簿还任永丰》。
我们来看第一句:“吾友陆太初,擢第岁丙辰。”
- “吾友”:指作者的好友。
- “陆太初”: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陆贽,他因才华出众而得到提拔。
- “擢第”:科举考试中举。
- “岁丙辰”:指的是作者参加科举考试的那年,即“丙辰”。
接下来是第二句:“同舟下歙滩,群英对枫宸。”
- “同舟”:与作者一起乘船而下。
- “歙滩”:地名,位于安徽黄山市休宁县。
- “群英”:这里指一群才华横溢的人。
- “枫宸”:指帝王所在之处,这里指的是皇帝的宫殿。
第三句:“于时程讷相,中书秉洪钧。”
- “于时”:在这个时刻。
- “程讷相”:指的是当时的宰相程颢,他的为人正直。
- “中书”:中书省,古代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
- “秉洪钧”:掌管国家的大事。
第四句:“拔我魏静翁,丞郎厕朝绅。”
- “拔我”:选拔我。
- “魏静翁”:指的是作者的朋友魏泰。
- “丞郎”:指的是作者自己,当时担任朝廷的官员。
- “厕朝绅”: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第五句:“明年去其位,出使洞庭滨。”
- “去其位”:离开了朝廷的职位。
- “出使”:奉命出使。
- “洞庭滨”:洞庭湖边,这里代指远方的地方。
第六句:“回也实同行,两见桃源春。”
- “回也”:这里可能是指作者的朋友李涉。
- “桃源春”:比喻美好的时光。
第七句:“己未入江险,鄂城飞战尘。”
- “己未”:这里可能是指作者自己的生年。
- “江险”:江上的险要之地。
- “鄂城”:地名,位于湖北黄石市。
- “飞战尘”:形容战争的激烈。
第八句:“近岁亡国相,再造夸庚申。”
- “近岁”:最近这些年。
- “亡国相”:指前些年的君主。
- “庚申”:指唐德宗的年号。
第九句:“金陵留举子,始获识伟人。”
- “金陵”:今南京。
- “留举子”:留住了年轻的读书人。
- “伟人”:杰出的人才。
第十句:“公年二十三,太初之馆宾。”“回年三十四,太初之乡邻。”
- “公年”:指对方。
- “二十三”:指陆贽的年龄。
- “太初之馆宾”:指作者的朋友陆贽,他是作者的学长或者老师。
- “回年”:指作者的朋友李涉。
- “三十四”:指作者的年龄。
- “太初之乡邻”:指作者的家乡邻里。
第十一句:“四十六载别,世事难具陈。”
- “四十六载”:指从他们相识以来经过的时间。
- “别”:分别。
- “世事难具陈”:世事复杂多变,难以一一陈述。
第十二句:“后岁公七帙,明年我八旬。”
- “后岁”:指未来的时间。
- “公七帙”:指对方年龄已满七十岁。
- “我八旬”:指作者的年龄已满八十岁。
第十三句:“雪髯对举酒,谈诗如有神。”
- “雪髯”:形容胡须洁白如雪。
- “对举酒”:在一起饮酒。
- “谈诗如有神”:谈论诗歌时好像有神灵相助。
第十四句:“健笔涸湖海,便腹罗星辰。”
- “健笔”:强健的文笔。
- “涸湖海”:使湖水干涸。
- “便腹罗星辰”:用肚子里的学问来装点天空。
第十五句:“匪玉亦匪珠,自有席上珍。”
- “匪玉亦匪珠”:不是玉石也不是珍珠,比喻不平凡。
- “席上珍”:指宴会上的珍宝。
第十六句:“近世浇薄俗,百伪无一真。”
- “浇薄俗”:指世俗风气轻薄浮躁。
- “百伪无一真”:各种虚假的事物都没有真实的一面。
第十七句:“二老举措间,复还天地淳。”
- “二老”:指作者和李涉。
- “举措间”:行动之间。
- “复还天地淳”:重新恢复天地间的纯真。
第十八句:“醉乡辟坦途,永无荆与榛。”
- “醉乡”:指醉酒的境界。
- “辟坦途”:开辟平坦的道路。
- “荆与榛”:荆棘和杂草。
第十九句:“傍观果孰识,无怀葛天民。”
- “傍观”:旁观。
- “孰识”:谁认识。
- “无怀葛天民”:指没有受到污染的百姓。
第二十句:“一邑主簿领,内省忘屈伸。”
- “一邑主簿领”:指担任一个小地方的主簿官职。
- “内省”:内心反省。
- “忘屈伸”:忘记了弯曲和伸直。
第二十一句:“归隐匡庐峰,寄雁或可频。”
- “归隐”:隐居山林。
- “匡庐峰”:庐山的高峰。
- “寄雁”:指书信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