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年尝自负,韩子补天笔。
年及渭滨人,今也老无力。
送君如燕都,谁门可长揖。
苏举黄自代,靖翁独我识。
【注】:
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韵赋十诗送赵然然如大都(“大都”指大都,今北京)
妙年尝自负,韩子补天笔。
年及渭滨人,今也老无力。
送君如燕都,谁门可长揖。
苏举黄自代,靖翁独我识。
译文:
年轻时曾经自负,韩子补天笔。
到了四十岁的人,现在却老无力。
送你到燕都去,谁能在门上长揖?
苏举代替黄,靖翁只有我认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了题意,“妙年尝自负”,表明作者年轻时的自负。接着写年龄大了以后,不再有年少时的豪情壮志了。三四两句又写自己到了四十岁了,但依然没有成就,仍然很无奈,只能送别友人。最后两句是说,你将要离开京城了,谁能在门口对你行个礼呢?这里用了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作者的失望和无奈。同时,也暗含了一种讽刺,表示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惋惜。
这首诗的用词都很精炼,语言简练而不失文采。比如,“妙年尝自负”中的“妙年”,指的是年轻的时候;“韩子补天笔”中的“韩子”,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韩非。整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表达的意思十分丰富,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担忧,又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