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流玉洗,世界纳冰壶。
明月几时有,清光何处无。
人心但秋物,天下近庭梧。
好在黄华寺,山空夜鹤孤。

【注释】

  1. 中秋:指阴历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
  2. 虚空流玉洗:比喻天空如洗,洁白无瑕。
  3. 世界纳冰壶:形容天地间一片清寒。
  4. 明月几时有:出自唐代诗人苏轼《水调歌头》,意思是月亮什么时候出现?是问月亮何时能出现在人世间。
  5. 清光何处无:意喻普照万物,无处不有。
  6. 人心但秋物:意喻只有秋天的景物才能表达人的心志。
  7. 天下近庭梧:意喻天下的万物都像庭前的梧桐树那样,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8. 好在黄华寺,山空夜鹤孤:意在描绘黄华寺周围的环境,山中寂静无人,只有一只孤独的夜鹤栖息在那里。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为主题,通过描绘中秋节的景象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对宇宙的深深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首句“虚空流玉洗”,将天空比作一块巨大的玉石,清澈透明,没有一点杂质。这一句既形容了天空的洁净,也暗示了中秋节时的宁静、和谐。

第二句“世界纳冰壶”,进一步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象。冰壶是一种古代计时器,用冰块制成,当冰块融化后,水面上会留下一个圆形的水痕,这就是所谓的“冰壶”。这里用来比喻中秋之夜的月光,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一片冰蓝色之中。

接下来的三句“明月几时有,清光何处无”,则是诗人对中秋佳节的深情寄语。这句诗运用了“问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喜爱和对中秋之夜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岁月易逝的感叹。

第四句“人心但秋物”,则是诗人对中秋节气氛的独特感受。这里的“秋物”不仅指秋天的景色,更是指那些与秋天相关的情感、思绪等。诗人通过对这些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最后两句“天下近庭梧”,意在描绘一种宁静、和谐的节日氛围。庭前梧桐树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元素,代表着坚韧、永恒。这里的“天下近庭梧”形象地描绘了中秋节时,整个天下都弥漫着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

整首诗以中秋佳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对宇宙的深深感悟。它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节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人生之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