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马南飞王气消,大梁昌运委蓬蒿。
两宫旒冕沈沙漠,三国旌旗接羽毛。
卫下将军尚颇牧,关中丞相失萧曹。
东南多有青松树,争奈春风种不牢。

过𣪁陵泥马南飞王气消,大梁昌运委蓬蒿。

两宫旒冕沈沙漠,三国旌旗接羽毛。

卫下将军尚颇牧,关中丞相失萧曹。

东南多有青松树,争奈春风种不牢。

【注释】

  1. 𣪁陵:指代洛阳,即东汉、魏、晋的都城,这里泛指洛阳。
  2. 泥马:古代用泥土制成的马,用以表示吉祥。
  3. 王气:帝王的运势。
  4. 大梁:古地名,此处指魏国的首都。
  5. 昌运:繁荣的运势。
  6. 两宫:皇宫中的两扇门,通常指皇后所居的门。
  7. 旒冕:古代皇帝和皇后头上戴的冠冕,代表皇帝的统治权力。
  8. 沙漠:荒凉之地,这里比喻没有希望的地方。
  9. 三国:指的是三国时期。
  10. 旌旗:古代行军时用于标志的军队旗帜。
  11. 卫下将军:卫将军府的下属官员。
  12. 关中丞相:关中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13. 萧曹: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萧何和曹参,两人都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辅佐大臣。
  14. 东南:指南方。
  15. 青松树:常绿树种,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译文】
泥制的马向南飞扬,象征着帝王的运势已经消失;大梁的昌运被抛弃在荒芜的地方。两个宫殿的门帘垂下,象征着皇权的沉没;三国的旗帜连接在一起,象征着混乱与衰败。卫下将军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地位已经不再重要;关中丞相失去了萧何和曹参那样的贤臣。南方有很多青松树,但它们也无法抵挡春天的风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描绘了历史上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诗的第一句“泥马南飞王气消”以泥马的形象象征了帝王的权力和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后面的“大梁昌运委蓬蒿”则表达了对大梁(即洛阳)的衰落的感慨。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了皇宫的变迁,“两宫旒冕沈沙漠”描述了皇宫的衰败,以及皇室成员的流放。

第二段诗中,“三国旌旗接羽毛”,形象地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混乱局面,以及政权更迭带来的不稳定。然后,“卫下将军尚颇牧,关中丞相失萧曹”两句,分别提到了卫将军府的将军和关中丞相的失去,进一步强调了政治上的动荡和权力的交替。

诗人通过对南方青松树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担忧。尽管有青松树这样的坚韧的象征,但春风终究难以抵挡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展现了一个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